自跋拙作《满城风雨近重阳-续句》绝句六首 拙作:满城风雨近重阳 续句 六首
满城风雨近重阳,闻扣篱门睏目扬。 松骨添炉温酒沸,灯前犹自战云长。
热酒不敌秋夜凉,满城风雨近重阳。 年年荒海窗寻雁,总是他乡梦故乡。
弹泪沧州血染冈,林冲亲授断魂枪, 满城风雨重阳近,醉倒雪葵西北狼。
登高一步一杯狂,回首屐痕苔润霜。 交酒番姝悄啮耳,满城风雨近重阳。
黄花摇曳满城风,雨近重阳望海听。 渔火新烹帝王蟹,酒香飘入教堂钟。
落叶满城风雨近,重阳雁送古弦声。 乡心今夜黄河岸,九曲滔滔天上龙。 跋:俺吧,性喜简洁精炼,体现在诗词则不喜面面俱到:诸如不言而喻/自明/可联想出来的,还有读者咋理解都行的这类内容,皆不着墨。一首诗词就那十几个字,哪能全头全尾?更不能花开数朵,各表一枝。除非写长篇叙述抒情诗如《孔雀东南飞》,其实连它俺也觉得絮叨。
诗词要简洁精炼,有啥手段?最根本的在于选材,一定要坚持只选事物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来写,要用这个细节渲染出整个事物。其次才是遣词造句。 注意啦:所谓的“精炼”并非是看谁能在一个五言句里写出十件内容!而是: 这个五言句里包含了最多的虽未写出却能读出来的内容!对此俺最喜欢举的例子是: 功勋频看镜, 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这样的: (每当想起至今)功勋(未建),就不由地举起镜子,(看自己是否已经老去) 括号里的字即是虽未写但能读出来的内容。常见网上的诗句,为了追求“错误的精炼”把一句话弄成压缩饼干,读着都让人觉得拥挤。他们以为在相同的字数里能塞进更多的内容才算是精炼,大错!请读一下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再读一下杜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看!人家这两句话十个字,就是“宽松地”描述一个极具感染力的代表性细节,但句子却不压缩,不拥挤,侃侃而谈。对于盲目追求“错误的精炼”的作者而言,这是他们知道上面的诗句是李杜的,否则他们会讽刺为大白话。呵呵。 另一个常见的精炼手法是:省略。可以省略包括字词句或甚至某些内容。成功的“省略”像“填空”,高明的读者会一眼就填出省略的内容;而不成功的“省略”会形成“跳跃”,让读者觉得电影镜头转得太快了。唐诗人里好玩儿跳跃的非李贺莫属,他的诗较为难懂,此或为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颇为叫板笔头功力的精炼手法,即:暗喻。它在字面无须做作,且毫无雕琢压缩痕,但暗喻出来的内容却远超出字面的包容量。举个例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字面上:经过大海的人,再见到啥江湖都像小水洼儿了;若在巫山顶上远眺过,则哪儿的云都再无看头儿。 而其暗喻出来的内容:读者可以想老半天,要是喝了酒想的时间会更长!呵呵 闲言少叙,现在逐首侃侃俺的拙作,第一首: 满城风雨近重阳,闻扣篱门睏目扬。 松骨添炉温酒沸,灯前犹自战云长。 关于这首,俺与大树兄有下面这段儿对话(此处是再润版): 诗词构思中,俺不大喜欢交代背景,须读者自己想象补充,就跟俺写小说一样,俺一般不说“在清朝末年...”,而是直接写成:“只见那汉子把辫子往脖颈上一缠,长袍提起,扎入腰间,闯步逼来。谁知对面的人却一动不动,左手轻轻拉开西服衣襟,猛得拔出一柄火铳来...” “辫子”,即清朝也;而再看到“西装火铳”,则清朝末年也。此其一。其它如“事情地点、间架结构、因为所以”等,都是能省则省,任读者自己解读了。读得懂的自懂,读不懂的大约无那方面的背景知识,纵都写全了估计也难以读出感觉。呵呵。如拙作这第一首,若读者一眼看出是:夜晚等人下棋。则无须赘述背景,他自会解读: 满城风雨近重阳, --- 节候也 闻扣篱门睏目扬。 --- 久等不睡,棋瘾大也 松骨添炉温酒沸, --- 估计是约好了要边饮边弈的,可温酒时酒都烧干了,也顾不上,为啥涅? 灯前犹自战云长。 --- 原来,人才进屋就酣战于枰了。这里有个噱头:云长温酒斩华雄,不过几分钟而已,否则酒不是得凉了?可这儿呢,剧情有变,酒都烧干了,云长还没把华雄办了,说明:棋逢对手。虽然拙作未言楚河汉界,但会下棋的人,一看到灯前“战云长”已知是下棋了。无跋即知此诗之意者,必读过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还有赵师秀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若读者没有这个知识背景,纵有跋他读起来恐也索然无趣。这也就是俺常说的,写诗不必期待读者皆懂,懂者自懂也。否则只能写信天游了。 第二首: 热酒不敌秋夜凉,满城风雨近重阳。 年年荒海窗寻雁,总是他乡梦故乡。 热酒不敌秋夜凉 --- 这第一句俺承认,“抄袭”了古人,李易安有一句“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不过现实中,俺的“热酒”绝对敌得住“夜凉”,冬天俺常在壁炉前的茶几上喝,厨房即在旁边。小酒壶是小日本子的,模仿咱们中国的古色古香,颇招人喜。烧热水的是俺从国内带过来的不锈钢的大茶缸子,端把的。水一凉,俺立马再摆回炉子上去。哈哈。 年年荒海窗寻雁 --- 窗户对着远处的海,其实海边建设得挺好,这个“荒”字真得是为诗而诗。但俺真不大见过雁,也许是不留意?故用了个“寻”,以强调想寄书却找不到雁,只好“总是他乡梦故乡”了,呵呵。赶脚吧,这年月写“思乡”的题材越来越做作了,因为有现代的通讯设备,而且真急了,干脆坐飞机飞回去了。而“思人”似还有得写,因为他/她若不理你,啥通讯设备也无用。 第三首: 弹泪沧州血染冈,林冲亲授断魂枪, 满城风雨重阳近,醉倒雪葵西北狼。 估计这首只有俺自己懂了。读者问了:“你咋好好地写到沧州去了?”其实这也说明诗词真写了自己切身的事,读者常不易懂。咱们现代人读古诗,往往还得考证作者的生平,了解他写某诗的背景,即是相同的原因。沧州,地名也,在今之河北省,古之流放地也(至少在宋代还是),林冲当年就是遭高太尉诬陷才被发配到沧州的,成了所谓的“贼配军”。被发配到那儿的“配军”多为精通武艺的好汉,时间一久,就把武艺在当地传播开来。故沧州被誉为全国武术之乡。俺老家那个村离县城不远。 就说说诗中的几个关键字眼呗: 弹泪:戏剧中《林冲夜奔》这个曲目多有一句唱词为: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断魂枪:这里借用老舍先生(曾在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所作小说《断魂枪》之名,为的是读者或读过这篇小说,则必生别样的感叹。其实林冲的枪法在当地被称为“林家枪”,俺对其真实性存疑。 弹泪沧州血染冈,林冲亲授断魂枪, --- 刚铺垫出上面这一联 满城风雨重阳近,醉倒雪葵西北狼。 --- 为啥一下就跳到“醉倒雪葵西北狼”了涅?在哪儿醉倒?沧州?还是欧洲?这就是“跳跃”给读者带来的困惑。呵呵。品味全篇笔意,应是醉倒在欧洲,即:重阳节到了,举杯怀旧,想起了当年在故乡的往事,这曹雪葵或也习武,故下笔用了“断魂枪”三字。呵呵。这些“因为所以”俺常懒得写,所以前面的镜头里,林冲还在秋夜的农家院里指点枪法,下一个镜头却是曹雪葵醉倒在洋壁炉前的沙发上了。中间镜头都省了,爱咋咋地。哈哈 第三首: 登高一步一杯狂,回首屐痕苔润霜。 交酒番姝悄啮耳,满城风雨近重阳。 首先声明,这首里,俺酒确实是一杯比一杯狂,但俺木“登高”!因为重阳节都登高,俺借来一用而已。 回首屐痕苔润霜。 --- 这句以登高为铺垫,才有“回首”二字 交酒番姝悄啮耳, --- 俺常去的介个酒吧在“老城”,半地下室的模式,吧女都穿超短,陪老客人掷骰子唠嗑啥的是其传统,没真咬俺耳朵啊,倒是常说几句悄悄话,评点新客人中某男某女如何啥的。 第五首: 黄花摇曳满城风,雨近重阳望海听。 渔火新烹帝王蟹,酒香飘入教堂钟。 --- 全篇不言自明。 第六首: 落叶满城风雨近,重阳雁送古弦声。 乡心今夜黄河岸,九曲滔滔天上龙。 --- 这首也不言自明。ps:俺自己比较喜欢这首。 天上龙:李白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