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咏楝树花
(曹雪葵 2013.3.24)
高树垂花犹自悲,文公禁火众心归。
木屐深意哭足下,髀肉余情念子推。
每叹今人讽迂腐,常羞社庙窃鲜肥。
此株曾抱忠良骨,古韵清绝不可追。
【跋】拙作以咏楝树花为名,崇拜晋国名士介子推为实。其实俺对楝树的印象很淡薄,昨天贺兰兄提醒俺说:当年介子推不就是抱着楝树被烧死的吗。查资料也有人说抱的是柳树,但俺宁愿他抱的就是楝树,一是这楝树高大美丽,垂满一树紫花;二是柳树早因长条善舞抢尽人眼,不必再来争火葬名士介子推这个荣誉了。
介子推这个典故与历史上的晋文公有直接关联,得从晋国说起:晋献公老迈,跟前妻生了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和夷吾。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申生是老大,已立为接班人。后来又续娶了小二和小三,叫骊姬和少姬,不但是亲姐妹,还是美丽的洋妞,骊戎国的。又生了两个儿子:奚齐和卓子。这骊姬仗着得宠,趁机采取种种段想让她儿子奚齐取代申生的接班人地位。不幸地是:她得逞了。这下惨了,老大申生被害死,老二重耳和老三夷吾各自出逃。
为啥晋文公叫重耳?因为他生有异相:重瞳骈肋。每只眼都有两个瞳仁,重瞳;肋条长在一起,跟一块板子一样,骈肋,所以英武过人。(后代的项羽也有这个异相,看他要学万人敌,读兵书过目不忘,他用四个瞳仁来看,能忘吗?而且力拔山兮气盖世,肋条都长到一起了,力气自然也小不了。)
重耳自己有胆略不说,更有能礼贤下士,他一出逃,几乎把当朝的文臣武将给带走了一半儿,还都是自愿跟随的,《东周列国志》里有一首古诗,说得最详细:
蒲城公子遭谗变,轮蹄西指奔如电。
担囊仗剑何纷纷?英雄尽是山西彦。
山西诸彦争相从,吞云吐雨星罗胸。
文臣高等擎天柱,武将雄夸驾海虹。
君不见,赵成子,冬日之温彻人髓。
又不见,司空季,六韬三略饶经济。
二狐肺腑兼尊亲,出奇制变圆如轮。
魏犨矫矫人中虎,贾佗强力轻千钧。
颠颉昂藏独行意,直哉先轸胸无滞。
子推介节谁与俦?百炼坚金任磨砺。
颉颃上下如掌股,周流遍历秦齐楚。
行居寝食无相离,患难之中定臣主。
古来真主百灵扶,风虎云龙自不孤。
梧桐种就鸾凤集,何问朝中菀共枯?
看上面的诗句:蒲城公子就是重耳,因他被封于蒲城。接下来的都是跟随他的豪杰,依次为:
赵成子,司空季,二狐,魏犨,贾佗,颠颉,先轸,子推。
介子推被排到了末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即:在这些跟随的豪杰里,他并不是主角儿。据历史记载,在逃亡的十九年中,每逢灾难凶险,都是前面的那几位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没有介子推的事儿。介子推唯一的一件功劳是:在重耳因断粮饿晕过去的时候,他从大腿上割下一片肉来煮汤给重耳喝。
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重回晋国,成了晋文公,开始封赏跟随他的这帮患难哥们儿,偏就把个介子推给忘了。后人解释说:晋文公因急着带兵出去打仗,还没封赏完。但这个解释太牵强,如果介子推在晋文公眼里排名靠前,焉能不在第一批就被封赏?所以合理的解释还是:介子推的功劳无足轻重。
那么割肉煮汤的功劳究竟有多大?总觉得听着壮烈,但性质上并不伟大,就跟武将去打只雀或捉只兔来煮汤一样,都属琐事。另外所有随行的人还没一个饿晕,说明重耳的饿远还没严重到非有人割肉不可的程度。然而介子推却去割自己的肉了,只能说明他赤忠。另从他割肉这个举动来看,不难想象出,他也会小心翼翼地服侍重耳,为他处理很多生活琐事。但除此之外,他别无寸功。另一个佐证还体现在封赏忘了他之后,那些其他被封赏的跟随者之中,并无一人为他出头说话。
当他进山隐居之后,晋文公却大作起文章来,轰轰烈烈地带人去山里寻找。这是为什么?其实不过是晋文公为了收买人心演的一处戏,借此向世人显示他有爱贤之心和知恩之情。而当别有用心的人提议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时,他一个漂泊十九年艰难险阻倍尝之人,能不知道这极有可能把介子推烧死吗?自然知道,但这时介子推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了:接他回去,到底得封他个什么官儿?官职大了吧,有功的不服;官职小了呢,又难应付舆论,所以不如让他就此成为烈士。果然,在介子推死后,晋文公就更竭力地把文章做足:
首先是设立纪念日:规定介子推的忌日为寒食,全国禁火,敢划一根火柴的,斩首。
其次是改地名:把此山命名为介山。
三是出纪念物:把介子推临死前抱着的这棵楝树收藏回宫,再弄出块能用的木料坐木屐来穿,作秀时还不忘俯首对着木屐流泪,称介子推为“足下”,很快成了晋国上层流行语。
晋文公不愧是一代枭雄啊!
也许某位网友会觉得俺这篇跋对介子推不敬,其实不然,俺非常崇拜介子推的人格,他对晋文公赤忠,是他自己的事。但品格清高,宁死不贪俸禄,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对比一下当朝的贪官们,介之推的形象陡然高大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