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秋风兄贴来《洛杉矶竹枝词十二首》,其第一首曰:
翠竹孤株小路旁,茕茕孑立见神伤。青枝绿叶生西土,欲唱竹枝回故乡?
俺最喜这第一首,借一株翠竹倾诉故乡之情,非常感人!秋风兄在序中道:“诗界一般认为,竹枝词可以看做是近体诗七绝的𧗠生品,格律上韵律严格,但平仄则可通融,即可以“出拗”,並且“出拗”无定法。刘禹锡原始作的格律运用就是如此。”俺深是是言,诚得《竹枝词》之要旨!因为竹枝词主要侧重的是题材和风格,而不是格律。竹枝词源自巴蜀民歌,因其格调优美而被文人关注。尤其唐人刘禹锡,在贬谪湖南期间,出自文人的习惯,干脆来个“民歌文人化”,把竹枝词大致规范成了七绝的格式,请看他的《竹枝词》九首:
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其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其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仔细读这九首诗不难发现,它们写的多为风土民情,还有男女爱情这类题材,而且用笔尽量通俗,体现的正是民歌特点。再看平仄格律,也保留了充分的自由。个见以为,刘禹锡写这九首时,内心里本就不想让格律来拘束。但是,常写诗的诗友大多知道,习惯于用格律来写诗词的人,一下笔脑海里就不自觉地启动了格律的思维,词句像自动地的一样,自然而然地符合了格律。如在下偶然写新词,写着写着就下意识地坠入了格律的“陷阱”,弄得不像新诗,所以干脆不写。所以俺大胆猜测,刘禹锡这九首诗所体现出来的格律其实都是下意识形成的。来!再陪大家仔细看一回,这回只看平仄啊,蛮有趣的:
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 前两句符合格律,后两句不符,因在平仄上,出句和对句“失对”。
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中平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仄平仄平平,中平仄仄仄平平。 --- 这一首第一和第三句,还有全篇句式搭配都“无视”格律。
其三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 前一联两句符合格律,第三句无视格律,第四句自身符合格律。
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 前一联两句符合格律。后两句自身符合格律,但从全篇句式搭配不符合格律。
其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平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 跟第三首一样,也是前一联两句符合格律,第三句无视格律,第四句自身符合格律。
其六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中平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 第二句自身符合格律,后一联两句符合格律。但第一句和全篇句式搭配不符合格律。
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中平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 平仄情况和上面第六首完全一样。
其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中平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 平仄情况和上面第六首完全一样。
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中仄平平平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 这首前后两联都符合格律,唯两联中间“失粘”,跟王维那首阳关曲一样,都是“折腰体”。
最后统计一下:
1- 这九首中,两联之间失粘,一联中两句之间“失对”的情况很多。
2- 但每句“出律”的极少,9首36句,只有下面7个句子:
南人上来歌一曲 中平中仄平仄仄 --- 这句是出句拗,对句还以救。
花红易衰似郎意 中平仄平仄平平 --- 而这句按格律就是“病句”,不可救也。哈哈
桥东桥西好杨柳 平平平平仄平仄
昭君坊中多女伴 中平平平平仄仄
城西门前滟滪堆 中平平平仄仄平
瞿塘嘈嘈十二滩 中平平平仄仄平
巫峡苍苍烟雨时 中平平平中仄平 --- 上面这四句后五字都符合格律,只是在前面加了两个平声字而成了“病句”。
完全符合格律的是刘禹锡后来又写的两首竹枝词:
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 完全合律。
其二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仄平。--- 尾句孤平自救。完全合律。
为什么同样是“竹枝词”,这两首却完全合律了呢?俺还是大胆猜测啊:应该是刘禹锡要离开湖南之前想起了这个竹枝词而发的感慨!此时的他,虽把这两首诗冠以竹枝词这个名称,但诗却是按七绝来写的。这一点从内容就可以看出:第一首是借男女之爱来抒发对当地的留恋,而且在语言上还刻意向通俗靠拢,尤其中间二句之“...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而第二首干脆就是对竹枝词这个民歌形式的感叹。
咱们现在若要学写竹枝词,应该注意些什么?俺有如下建议:
1- 务要选择合适的题材,要写风土人情(民情),要写包括爱情在内的现实生活。 2- 在体裁上大可“无视”格律。 3- 但务必要押韵,而且首句也要入韵,同时还要押平声韵,否则不适合唱。 4- 用笔上应尽量采用“比兴、暗喻”等民歌手法,词语也以通俗化、口语化为宜。
从上面第3点的“适合唱”这个要求,引出了一个问题:“竹枝词”到底是“诗”还是“词”?
“词”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什么?是固定体裁:不光对押韵,对字数、平仄都有具体的要求。而“竹枝词”对平仄无要求,肯定不能算是“词”。(比较而言,与“竹枝词”类似的体裁还有个“杨柳枝”,后者却属于“词”,因为它对用字的平仄有了具体的要求。)
而“诗”(这里指的自唐代兴起的近体诗/律诗)对平仄的要求更严格。所以“竹枝词”也不能算“诗”。
那么“竹枝词”究竟是什么?“诗格”的词?“词格”的诗?都不是。它就是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裁。它的“固定格式”是:
七言四句;押平声韵,首句要求入韵;题材最好限制于“风土人情(民情),和包括爱情在内的现实生活”。
(秋风兄一组竹枝词,激起俺的兴致,又人老话多地写了这么几行闲侃,给诸诗友凑趣,并祝周末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