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点绛唇”这个词牌
【点绛唇】这个词牌有很多名作,印象最深的有冯延巳的:
荫绿围红,飞琼家在桃源住。画桥当路,临水双朱户。
柳径春深,行到关情处。颦不语,意凭风絮,吹向郎边去。
还有李清照的: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俺习作过几首【点绛唇】,不是很顺手。可能因为它句短韵密,且皆押仄韵。《钦定词谱》和《龙榆生谱》大同小异,引龙榆生谱如下: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增韵)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平中仄(韵),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全篇只有九个句子,却有七个韵脚,若加上“增韵”就成八个了。且句子都较短,三字句一个,四字句四个,五字句三个,而七字句只有一个。如此则吟诵起来,韵脚显得非常急促紧密。这样的词牌适合写什么情绪呢?看来无论悲喜,大约都很激烈。
因为句短,全篇句式的变化也受拘束。细看一下,其韵脚格律差不多都是平平仄,所以作者常常会下意识用一个字的词来作韵脚,从而韵句的句尾多出现清一色的2+1。如:
关情+处、桃源+住、纤纤+手、轻衣+透、金钗+溜、和羞+走、青梅+嗅...
读起来颇为单调,是不是?避免的办法能想到的有二:一是韵句句尾要注意2+1与1+2形式的交换使用;二是句子前半部分应多用些虚词、副词或方位词等,来消弱句尾句式重复的单调感。
上面两首【点绛唇】,俺觉得冯延巳句尾变化处理得好,2+1和1+2交替使用;而李清照则句子前半部分变化多,处理的好。都避免了全篇句式的单调。
发现咱们诗坛中颇有高手,对讨论词牌格律情有独钟,有再核校词牌者,有倡依声填词者,各有新见,皆亮人眼。其实词谱传承已近千年,中间多少古人修订,到今天几成完璧,再核校又能如何?若把精力放到讨论如何填好一首词的体会上或许更有趣味。再有依声填词的执着,其愿望肯定是良好的,姑且假定这个“声”指的是古代乐谱,可这“声”今日何在啊?不知“声”在哪里,却又如何“依”?
在特殊年代里,老毛的【沁园春.雪】还有【七律.长征】啥的,都被谱成曲了,有“声”了,可那“声”是“古声”吗?整个一现代歌曲!不仅“声”是现代歌曲,音也是汉语拼音。如果这就叫依“声”填词,不就等于说唐宋诗人都会唱现代歌曲了吗?那么“声”,也就是“古代乐谱”,到底在哪儿?很遗憾,都失传了!现代人要研究古代乐谱只能等着挖掘古墓了,什么时候能挖出一张唐宋时期烧制的流行歌曲的光盘,什么时候才能有所突破。哈哈。
网上看见给古词牌谱曲的有之,还有会说闽南话的同胞朗读唐诗自称就是古韵的也有之。俺就奇怪了,李白是碎叶城人,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杜甫是河南巩县人,难道这二人都得学会闽南话才能写唐诗?还是说唐朝人说的都是现代的闽南话?
李清照在《词论》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啥意思?入声有爆破音的性质,类似(俺说的是“类似”啊,入声字里含有元音)英文的清辅音,非常短促。为此,若把入声字作韵脚,歌唱时就不能拉长音,故“不可歌”。除此之外,平上去三声,任君扯着嗓子唱!就这么简单。所以说,现代人填词,自己还不知“声”在哪里,却非要强调依“声”填词,实在太夸张了。
电视连续剧《江上风雨情》里有一首名为【点绛唇.闺情】的歌,附如下:
请强调依“声”填词的诗友,干脆大胆地认定这就是古代乐谱好了!哈哈
俺个人陋见,诗词曲都一样,说到格律,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遵循声韵的基本原理,无论吟诵歌唱皆以流畅自然省力动听为根本目标。咱们汉字一字一音,一口气说七个字左右最舒服;汉字还常喜欢二个字组成一词,故以两个字合为一个音节,三到四个音节连成一句,也最为合适;由于诗歌要求音节的铿锵又逐步形成了平平和仄仄成双配伍相互交替的节奏。形成的句式不外乎: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当然事物都是变化的,平仄格律也是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诗词格律也有“宗”,就是“平不令单”。为啥“平不令单”?因为平比仄发出的声要“弱”,平若单了,就失衡了。不离开“平不令单”这个“宗”;明白“二四六”乃音节的分界线,故要“分明”;三平脚,三仄脚通常也要避免;在这些前提下,“一三五”自可不论,也就无须再死抠词牌了。
《钦定词谱》和《龙榆生谱》常有根据前代某位大家某首作品而“死规定”词谱的习惯,也就是说,那位大家咋写的,编词谱时,其平仄就咋样儿,一个字不能差。于是出现了很多怪现象,如“仄平平仄”。其实一看便知其原型就是:平平仄仄。完全因为那位大家恰好写成仄平平仄,词谱竟也跟着“死规定”成相同的样子。殊不知它是平平仄仄演化而来的:仄可以单,故可变成平平平仄,如此则句中有三个平声字了,于是第一个平也可以仄,因为中间还有两个平,并没有“单”,故还可以变作仄平平仄。但是:填词的人若回过头去,再填成“平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并不等于出律!谓君不信,俺举几个古人【点绛唇】的例子:
一:苏轼的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
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 龙榆生谱
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
平平仄仄 --- 苏轼所作
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
楼船远,白云乱飞,空有年年雁。
二:秦观的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 龙榆生谱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平平平仄 --- 秦观所作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三:纳兰性德
别样幽芬,更无浓艳催开处。
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
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
平平仄仄 --- 纳兰性德所作
忒煞萧疏,怎耐秋如许?
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
可见写诗填词作曲,不可不遵守词谱,又不可盲从。应该循其原理而生变化,否则徒为古人笑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