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古诗之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上一篇俺说到元好问诗中“就中更有痴儿女”时说,“儿女”乃“儿女私情”之省略,今天一翻书恰翻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句,也是“儿女”二字,寓意却不同,所以这篇还拿“儿女”二字说山好了。诗乃唐代王勃所写,全篇如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读古诗词,典故是躲不开的拦路虎,古书读多了,典故自然了解得多,否则只好查资料。开篇的“三秦”和“五津”都是地名,项羽灭秦,分其地为三,故称“三秦”,大约在陕西范围之内;“五津”则是古时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俺记不住那些鬼名字了,呵呵。顶联这两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颈联的“天涯若比邻”这种缩短距离的夸张笔法类似,前者为后者铺垫,而后者与前者呼应。王勃一落笔就说:西安虽在陕西三秦之内,然却能从风烟中望见岷江的五津,这是宽慰朋友的话头。刚宽慰完,谁知他笔锋一转: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一句话又把天涯海角宦游之人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给勾了回来。唐代的交通远没有现代方便,一个去四川,一个在西安,是否还能再见都难预料,这一句真得很牵情。它在笔法上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即先用这句话烘托出难分的感情,才能逼出下面颈联强做洒脱语的感染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景:送行的人一边劝着别人不要想家,一边却自己落泪。俺小时候第一次出国,家人说:“用不着想家,这才去多远啊,只不过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俺表现得更出色,满不在乎地把包儿往肩上一轮,上飞机了。起飞了,当看着祖国的草地离飞机越来越远,眼里开始湿润了。颈联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给人的感受正是如此。不过它妙在出句和对句还有因果关系,即:因海内只有你我知己,所以天涯之遥也犹似比邻,心相通也。虽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寓意不一样,然笔法相类。到尾联时,王勃居然调侃起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见到他朋友拿着帕子擦眼泪,王勃说:“作啥涅,何必在个大十字路口上,像小孩子似的擦眼泪?”这里“儿女”二字等于说“像小孩子那样”。古人很喜欢用一个名词来指代围绕这个名词所形成的状语结构,如杜甫的:“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中“勋业”和“行藏”的用法即是。
这首诗全篇波澜起伏,表达了不忍别离却又强作洒脱的内心情绪:顶联先宽慰朋友说西安离四川没几步路,颔联却又说起宦游之人天南海北相逢不易,颈联再赶紧宽慰,说啥远在海角也像对门邻居一样,尾联更强作诙谐语来缓解二人惜别的沉重气氛。全篇读罢,朋友的情谊,惜别的真挚,皆如眼前。
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顶联即开始对仗,而颔联却未对仗,足见初唐诗人的对仗还是比较灵活自由的。不过后人就夸张了,美称为“偷春格”,谓顶联如梅花暗偷春色而先开(对仗)尔。而且还故意模仿,俺也是其中之一。呵呵
王勃是位神童,十六岁应试及第,写《滕王阁序》时才二十几岁,故后人称他为“初唐四杰”之首。可惜他游泳功夫较差,溺水后被人救起,竟惊悸而亡,才二十七岁,可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