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喝火令】这个词牌 其三:为啥宋人不填
《喝火令.见晚情如旧》(宋·黄庭坚)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舞时歌处动人心。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便愁云雨又难寻。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俺在前两篇闲侃里已经说过,在宋代,只有黄庭坚自己填过一首《喝火令》,就是上面所引的这首,而其他同代词人并无一人跟着填。所以,才有了俺这篇闲侃的题目:“宋人不填”。对此,诗友“快活老人”问道:“【喝火令】这个词牌,宋代只有黄庭坚一人填写了,而后直到清朝才有人写,且为数不少。不知何故?”介个问题提得好!个见以为大致上有三个原因,俺先讨论前两个原因以回答为啥“宋人不填”。
原因一,黄庭坚这首《喝火令》是即兴写给他遇到的一位歌妓的,故格调不雅,好友之间传看一笑即可,却登不了大雅之堂。如这几句:
舞时歌处动人心。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便愁云雨又难寻。
所隐喻的意境都是不能在大庭广众高声讨论的。
原因二,这首《喝火令》无论纵向地在黄庭坚的诗作中自己跟自己比,还是横向地跟同代词人的诗作比,都属于平平之作。请容俺再逐句评说一番黄庭坚的这首《喝火令》(---号后为曹评):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 --- 开篇这两句属于“文语入诗词”,吟诵起来颇为诘屈。
舞时歌处动人心。 --- 这句的描述太露骨,不含蓄。
烟水数年魂梦, 无处可追寻。--- 稍显泛白。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 --- 下片这前两句却婉约雅致。 便愁云雨又难寻。 --- 这句是不是又太露骨了?到了宋代,“云雨”二字几乎成了性爱的代名词,再与上面“舞时歌处动人心”合看,更有失掩饰。须知,古人的“香艳”诗也都得披着雅致的外衣才能出场。
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 --- 全篇唯这一行显出黄庭坚一贯的笔力,成了全篇的亮点。后人尚看重这篇者,恐怕也是这一行入了眼。 而在宋代,则词家如云。不难想象出:这首词既失雅又失妙,若读罢被一笑置之、从此湮没坊间无人续作,也不足为奇。古人不轻易编入自己诗集的也大约都是这类诗。
现在讨论第三个原因,以回答为啥清人开始喜欢起【喝火令】这个词牌。大家知道甲骨文乃占卜文字,盛于殷商,距今约3600年。可它是什么时候才被发现的?清末民初!距今才100多年!可见古人挖掘文史资料的手段远不及近代/现代人。黄庭坚这首《喝火令》如何流传了下来,不是这篇闲侃要讨论的话题,这里要提请注意的只是:他这首《喝火令》到了清代才被文人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开拓、科技的发展,清人对古人的一切都产生重新审视的兴趣。《钦定词谱》,哪个年代的?清代;《白香词谱》?清代;《龙榆生谱》?清代,ups,应该算“满清+民国+共和国”;曹谱?从龙乡茶王元年动笔,续写至今。哈哈。可见认真的总结古人的词并编撰词谱是从清代才开始的。
清人的思想境界与宋人又有不同,毕竟时代不同了。经过元杂剧、明小说的清代文人,再看黄庭坚这首诗,或许还觉得它雅致得不得了也说不定。而且【喝火令】下片的“摊破”又非常“文艺范”,符合清代文人那略有小资萌芽的情趣,于是“喝火令”不但成了《钦定词谱》里的词牌,还一时热门了起来。
最后一篇预告:闲侃【喝火令】这个词牌 其四:“二仗三枪”之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