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杏黄裙说到诗词炼字
这个得从六一这天说起:过节了,俺这个超龄的少先队员在几杯浊酒之后,忽然又萌发了少年的冲动,不由地提笔用墨,写了首《老顽童忆六一》:
六一节上最精神,俺却忘扎红领巾。
赛跑偏横铁青马,排操偷看杏黄裙。
骄阳大漠雏鹰猛,洲草胡杨篝火新。
转眼顽童猬毛卷,每逢今日最怀人。
诸位看到木有?拙作中唯一亮眼之处正是那句“排操偷看杏黄裙”,而此句中最抢眼的词就是“杏黄裙”。为啥涅?童年的记忆最具体,最纯真,最可爱,最能引起共鸣。为此诗友们给了俺很多珍贵的鼓励,事情发生在两处 - 博客和诗坛,俺也只好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先从博客说起,端午那天,俺在给绿岛兄的回帖中模仿了几句新诗:
... ... ...
俺跟故乡的原野
有个密约
某年某月某日
俺会到那儿
寻找那草的芳香
被龙乡的侦破大师北雁兄一眼瞥见,遂“一针见血”地指出:
“那草的芳香里,会飘来“杏黄裙”哦。:-)”
俺不由感慨万千:“杏黄裙哪杏黄裙,你何时能从那草的芳香中飘来,飘到如今的灯火阑珊处,让俺再无回首的失望?”于是俺忍不住诗了一首赠送北雁兄:
【七绝】端午怀人 一首,送北雁兄:
香草今唯梦里闻,当年并坐杏黄裙。
绣囊换罢心中事,转眼分成海角人。
接着再到诗坛,那天坛子里正流行“佳人”,李延年一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让俺想起了俺们大西北的故乡,所以也跟着来了首《佳人歌》:
大漠有佳人,飞马而独遨。
仰首羞明月,旋肩射大雕。
殊不知月下醉烹雕,夜冷暖同袍。
谁知这首歌却引来诗友们灰常善意的调侃。风月兄问曰:
“你心中的佳人是谁呢, 能不能悄悄告诉我呢?”
绿岛兄代答曰:
“肯定是穿杏黄裙的那个!哈哈!”
哇!又是“杏黄裙”!绿岛兄贴来的图很有趣,一位黄裙美女,肩扛大斧:
俺每逢有感一般都是诗一首:
峨冠玉貌杏黄裙,肩上横担月半轮。
情到深时唯用砍,尘间几个负心人?
绿岛兄太灰鞋了,居然总结为:
“哈哈!看谁还敢找小三儿!”
说到这儿俺得特别感谢侃兄,他竟能找到两首古人的诗词,都使用了“杏黄裙”这个词。此前俺颇为沾沾自喜,以为今番俺竟别开生面,终于整出个鲜亮醒目的词儿了。不料古人早就用过,俺喟然生叹:“中华文字中的好话都让古人说尽了。”不过转念一想,美的东东,无论古今,总会交集的,虽然跟古人撞了车,终究伤势不重,应能很快恢复的。哈哈
第一首是清人龚自珍写的:
能令公愠公复喜,扬州女儿名小云。
初弦相见上弦别,不曾题满杏黄裙。
女主角应该是位风尘之女,俺依韵和了一首,女主角改为《水浒》中的顾大嫂:
顾家大嫂杏黄裙,射虎表亲夸解珍。
反狱杀奸挥义帜,巾帼有胆不饶人。
真实的顾大嫂是否穿过“杏黄裙”,非俺所知,但为了剧情需要,俺硬生生地给她穿上了。
第二首《南歌子·香墨弯弯画》,为北宋秦观所作: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
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飞半掩门。
乱山何处觅行云?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
俺还是依韵绝了一首,秦观的女主角非特定人物,俺也就近找了位群众演员:
夏娃湖上斗清新,绿水扶篙穿柳荫。
何处暖风招望眼,无端掀起杏黄裙。
从古人这两首诗词来看,“杏黄裙”无疑给全篇带来了醒目的色彩。诗词中的炼字自然首求精炼准确,但因之追求特色和风格也是目的之一。俗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论诗画,色彩的使用都是个技术活。最俗的配色是大红大绿,一位女士,无论穿成红衫绿裙,还是红裙绿衫,都被人笑。红不是不能配绿,关键比例要得当:“万绿丛中一点红”,才是绝雅。比较一下齐白石老人画葵花,黄花墨叶,雅致古朴,还有梅兰芳大师的白娘子的扮装,通身皆白,唯有顶上一朵红缨,简直就是蒲松龄口里常说的“艳绝”。
俺们大西北的姑娘喜着“杏黄裙”,多为连衣裙,偶尔上身加一件黑色的短坎肩,很雅丽。看秦观词里的配色也很雅,“杏黄裙”上面是蓝衫,若是绿的,也俗了。着装上下颜色的配套,愚意“以荤素搭配最好”,比如红裙,红为荤色很浓,上面就得用重素之色来压,即黑色。所以黑衫红裙虽是火和铁的交融,却不刺眼,如果白衫红裙,就显得下面沉重。俺不是这方面的行家,个见而已,说错了勿哂为感。呵呵
一首诗里,有动静,有远近,有内外,有色彩,有声音,除了立意为先之外,其炼字、遣词、造句、谋篇都是很挑战功力的。而俺这篇小文所谈的“杏黄裙”才仅仅涉及到诗词的色彩和炼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