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古典诗词的人总觉得格律啊平仄啥的太复杂了,其实都是冬烘先生们故弄玄虚闹的。学什么东西都有诀窍,要有剑走偏锋的思路,常可取得一刺封喉的效果。现在就让俺抛开讲解诗词格律的俗套,陪大家演练一次剑走偏锋:
(一)
格律诗(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总共才有四个,以七言为例: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诗平仄的所有变化都是用上面这四个“基本句型”排列组合出来的,所谓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错综反复,就演绎成了六十四卦!
用这四个“基本句型”排列组合时有啥规则?曰:“粘对”而已。
啥是“对”?“对”指的是:奇数句在前,偶数句在后,前后相连的两个句子,被称为“一联”,而这一联的前后两句,其对应的第二字要平仄相反。如:
1: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
2: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
3: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
4:平(平)仄仄仄平平
请看上面的句子,1句和2句之间的第二个字<平>和<仄>相反;3句和4句之间的第二个字(仄)和(平)相反。这就是“对”。如果句数成对地增加,无论增加多少,也要以此类推。
那啥叫“粘”?以偶数句结束的上联,和以奇数句开始的下联之间相邻的两句,其对应的第二个字平仄要相同。请接着看上面的句子:2句属于上联,3句属于下联,它们相邻,所以它们的第二字是<仄>和(仄)。这就是“粘”。
来,现在咱们按“粘对”的规则,用最上面的前面注明ABCD的四个“基本句型”,来任意组合一首“七绝”的平仄格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
B: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
C: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
D:平平仄仄仄平平
看!这四个“基本句型”本身就是一首“平起仄收(第一句首字是平声,尾字是仄声,且不押韵)”的“七绝”平仄格式。就像打麻将一样,“自和”了,呵呵。
来,咱们再把它们变成一首“平起平收(第一句首字平,尾字平,且押韵)”的“七绝”平仄格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
B: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
C: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
D: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次
A:平平仄仄平平仄
这个句型出局。
来再组合一首“仄起平收(第一句首字仄,尾字平,且押韵)”的“七绝”格式:
B: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
D: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
A: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
C: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何排列组合成一首“七律”的平仄格式?非常简单:在“七绝”下面再加上四句就行了!看,下面还是一首七绝:
A: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
B: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
C: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
D:平平仄仄仄平平
等咱们再给它加四句,就成了一首“平起仄收”的七律了:
A: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
B: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
C: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
D: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
A:平平仄仄平平仄
-----对
B: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
C: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
D:平平仄仄仄平平
凡格律诗,无论“绝”还是“律”,其首句都有四个不同的形式。以押平声韵为例:
平起平收(首句押韵)
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平收(首句押韵)
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如果押仄声韵呢?则形式相同,而押韵情形相反:
平起平收(首句不押韵)
平起仄收(首句押韵)
仄起平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仄收(首句押韵)
反正用上面说的四个“基本句型”按“粘对”的排列组合就是了。
俺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假如要把“七绝”或“七律”变成“五绝”和“五律”要咋办?有人抢答了:“去掉两个字!”问:“去头?还是去尾?”答:“要去头!”因为格律诗对句子平仄的要求是:“头宽尾严”,或“前轻后重”,也就是说:格律诗的每个句子,其平仄的要求是字越靠后越严格,而靠前的字却宽松。同时一联中后面的句子(对句)严格,而前面的句子(出句)宽松。最典型的现象就是七言句的第一个字天生就可平可仄,对这种可平可仄的现象,在诗词行话里称为“中”。
(二)
习作格律诗的网友,常遇到这个平仄可“中”的现象。这个“中”究竟是怎么得来的?俺把其规则列如下:
1:七言的句子,第一字永远可以“中”(五言句第一字则无这个特权,因为字数少了)。
2:除了位居句子第二字的平之外,其它平都不能打单儿,要成双。
3:仄却可以打单儿。
4:句尾不能出现三连平(平平平)或三连仄(仄仄仄)这种现象。
5:处于二四六位置上的字,不能改变“基本句型”所要求的平仄,所谓的“二四六分明”是也。
6:尾字的平仄永远不能改变
注:这6个规则之间自相矛盾时,以排位在后的规则为准。比如这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先看开头的“仄仄”,因第一字的仄天生可以“中”,所以可变成“中仄”,而第二个仄属于二四六,故不能改;
--- 接下来的“平平平”,第一个“平”可以中,因为后面还有“平平”,没有打单儿。那最后一个“平”改成仄可以吗?它若成了“仄”,就成了“平平仄”,“仄”前面的“平平”不也没打单儿吗?答:前面的两个平是没打单儿,但这最后的平改成仄之后,就跟后面的“仄仄”连成了“仄仄仄”,即“三连仄”,也是不允许的。
--- 而句子最后的“仄仄”根本不能改动:前面的仄属于“二四六”,要分明,后面的仄是尾字,更改不得。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格律诗的平仄在句中有“前宽后严”的特点。“知其然”仅能死记,只有“知其所以然”方能举一反三。现在让咱们一起,依照上面的6个规则,把文章开头的那四个“基本句型”给“中”一下:
A:中平中仄平平仄
B:中仄平平中仄平
C:中仄中平平仄仄
D:中平中仄仄平平
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文章读到这儿再分析,则“一”真得可以不论,但“三五”却是要论的,“二四六”则务须“分明”。
(三)
无疑,“中”的出现,使诗词格律变得灵活了。其实还有个更灵活的办法,称为“拗救”,为了节省篇幅,俺也只把规则罗列如下:
1:“中仄平平平仄仄”可写做“中仄平平仄平仄”(但不能误写成“中仄‘仄’平仄平仄”!如此则句中的两个平都成了“夹平”,成了格律诗的忌讳),这两个“句型”可以互换,等于又多了一个“基本句型”。
2:“中仄平平中仄平”可写做“中仄仄平平仄平”(但不能误写成“中仄仄平‘仄’仄平”,否则就成了臭名昭著的“犯孤平”了。呵呵)这个“中仄仄平平仄平”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基本句型”来用。
3:奇数句(出句)的“中平中仄平平仄”可“拗”(违反“基本句型”规律)成
a:中平中仄仄平仄
b:中平中仄平仄仄
c:中平中仄仄仄仄
但:和它相对的偶数句(对句):即“中仄平平中仄平”要对它实施“拗救”!其法:该对句倒数第三字的“中”一定要用平声!即变成:
中仄平平“平”仄平!
(备注:对“a:中平中仄仄平仄”这个“拗句”,有人认为也可以不救,而可直接充当另一个“基本句型”来用。如此这般,最后就从四个“基本句型”增加到了七个。列如下:
纯正血统的:
A:中平中仄平平仄
B:中仄平平中仄平
C:中仄中平平仄仄
D:中平中仄仄平平
变异出来的:
E:中仄平平仄平仄
F:中仄仄平平仄平
G:中平中仄仄平仄
其实因“拗救”而产生出来的以“一联两句”为单位的两联句型也可以作为“基本句型”来用:
H:中平中仄仄平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I:中平中仄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如果没时间弄明白平仄的规律是咋来的,死记上面 ABCDEFGHI 这九个句型,按照“粘对”的规则排列组合,就能行走江湖了。呵呵。若能读熟俺这篇小文,则基本上能掌握格律诗平仄变化的纲领了。
(曹雪葵 201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