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附上【皂罗特髻】词谱(曹谱):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 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韵A)。--- 四字句首字为仄时,第三字须平,下亦如之。 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韵A)。 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 写成“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以别下片第四句,则更生变化。 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A)。 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韵A)。 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韵A)。--- 前面一句第三字为仄时,第五字应平。 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着俱香滑。 中平仄、中平中仄,仄平仄、中仄平平仄(韵A)。 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仄(韵A)。 注:“采菱拾翠”应重复出现七次。 综合坛中诸诗友填写的多首《皂罗特髻》,大致可见如下用笔技巧: 一:要重复的四个字的选择很重要 选字之所以重要,因为这四个字要重复出现多次,无疑就成了该首词的核心内容,其实也就是主题了。这四个字的“适应性”一定要强,这样前面搭配其它词句时就容易多了。从能查到的为数不多古人填写这个词牌的作品,这四个字多为名词,且以动名词为特点,很自然,若四个字若同时具备了名词和动词的性质,灵活性更会提高。如苏轼的“采菱拾翠”。, 二:命题的四个字在句中重复时要尽量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 一个四个字的动名词,它作名词时可以做主语、宾语、表语,还可以做状语,因为古典诗词可以直接用名词做状语;而作动词用时又可以前后搭配主语状语和补语。就以苏轼原作为例分析其主题字“采菱拾翠”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 --- 大约为“此佳名”的同位语,同时又是“消得”的宾语,代指歌女。 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 --- 作主语,代指歌女。 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 --- 作“买”的宾语,代指歌女。 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 --- 作主语,代指歌女。 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 --- 动名词作“真个(像)”的宾语。注意啦!此时“采”和“拾”作动词,“采”和“拾”的主语可以是作者,而“菱”和“翠”则代指真正的“菱角”和“翡翠”。接下来“采菱”和“拾翠”这两个歌女成了“深怜”和“轻拍”的宾语,但这个宾语并没写出来,而是句中隐含的。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 真得就像采菱角和拾翡翠,只能“深怜轻拍”(她们)。 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着俱香滑。 --- “采”和“拾”作动词;“一双手”是状语,表示方式;“菱”和“翠”是宾语,直接指代这两位歌女。 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 作“觅”的宾语。 三:全篇的用抒情的风格最省笔力 这就像写“大海”,若写成抒情则大可以说: 大海啊,大海,你肿么这么大? 大海啊,大海,你肿么这么猛? ... ...
但是,要写的如果是一个发生在大海上的故事,则“大海”这个词就不好重复了,因为只须交代一次,读者已经知道地点是大海了,后面再不用说。 所以苏轼的“采菱拾翠”也基本上是抒情感叹,围绕着“菱”和“翠”进行发挥而已。 四:句式可以自己适当地变化 请看苏轼【皂罗特髻】原词: 采菱拾翠,算+似此佳名,阿谁消得。 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 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 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 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 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着俱香滑。 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 十五个句子中,竟然有六个带领字的句子!有五个1+4,还有一个1+7。稍嫌多了一点儿。一般而言,领字的作用在于”强调“,而在韵律上将会产生”转折顿挫“。不难想象,若这类句子占比例过多,则全篇的流畅程度会受影响,除非这种”顿挫“是作者刻意要达到的效果。1+4 是典型的“词”句,并非“诗”句,而2+2+1 和 2+1+2 这类句式才是“诗”句。最通常的感觉是:一首词里若“诗”句较多,则其流畅度增加。最明显的例子是【鹧鸪天】和【菩萨蛮】之类。因为这个【皂罗特髻】这个词牌并未特别作出对领字的要求,个见以为,五个1+4的领字句,可以适当地将其中一二句改写为 2+2+1 或 2+1+2,以增加句式的变化和全篇韵律的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