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乃千古名作,以雄浑壮观,感慨激昂感染了无数读者。诗坛英文高手皆欲译成英文以后快,好让那洋鬼子们领略我天朝文学之宏大深远。豌博和飘柔兄已经领先贴出译作,俺几番举起“二把刀”要动手,细思还是先热下身,省得谬误百出,贻笑大方。为此,俺从英文翻译的角度上又细细地学习了一遍这首词。原作如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串读全篇,上片写景,景在哪儿?在今湖北黄冈西,也称为“黄州赤壁”,又名“赤鼻矶”,正是因为苏东坡写了这首《赤壁怀古》,也被后代文人称作“苏赤壁”。其实呢,真正的三国古战场上的赤壁,已被文化界和考古界认定应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之西北。然而这“苏赤壁”比那真正的赤壁还有名,可见好景还需好诗。说起咏古迹,追求的还是心中的诗情画意,不必非得站在景点前面才可以吟出。心中有感,则看着自己家的壁炉照样能咏赤壁,俺已不只一次这么作了。哈哈。 下片抒情,所抒乃感慨之情尔,用重笔赞扬周公瑾的成就来反衬自己事业上的失败。文人多如此,比如李白,常在诗词里“吹嘘”自己的剑法如何,箭法又如何,结果逢安史之乱,他跟随永王璘以为终可一展抱负了,谁知自己不过被永王用作一个标牌。永王兵败,他自己却因政治上“站错队”而被流放夜郎,差点丢了性命。苏轼亦如此,骨子就是个诗人而已,在政治上啥也不是。他的死对头是王安石,后者推行新法,他写诗讽刺,结果被贬黄州,谁知坏事变好事,竟为后人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绝唱! 这首词里共涉及几人?在这个问题上,后代文人们有争议,有说是三个人的,即:周瑜,孔明,还有作者自己。还有说是两个人的,就是周瑜和作者。 “三人说”的理由是: 1: 上片说道“一时多少豪杰”,既言“多少”,就不可能只周瑜一人。 2: “羽扇纶巾”在宋代已经被普遍理解为孔明的象征性装束,因为宋代伎艺中的“说史”早已在坊间流传“说三分”,其中的故事情节被明代的罗贯中吸收写成了《三国演义》。大家知道在《三国》里,只有孔明一人才拥有“羽扇纶巾”的装束。 3: 这句“谈笑间”更说明不止周瑜一人,否则如何“谈笑”?从赤壁之战的剧情看,与之谈笑者,自然是孔明。 “二人说”的理由是: 1: 上片写景笔法乃概括,言及“多少豪杰”不过是渲染战争场面的宏大惨烈。 2: 下片换头特占用两行字来着力描述周瑜的功绩,是为了与结句对自己事业失败的描写形成巨大反差来渲染感叹的效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此行描述周瑜年轻之时就是大帅哥大英雄,所以才能娶得有才有貌的大美女。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接下来这第二行则渲染周瑜才到壮年(30多岁),就大败曹公,成就了不世之功。“羽扇纶巾,谈笑间”特言其儒将风度,破敌轻如反掌尔。 3: “羽扇纶巾”在三国时,其实就是儒将的通常装束,非孔明所特有。 有诗友问了:“就别管别人了,你认为该如何理解?这首词里有木有孔明?” 俺赶脚吧,木有孔明这首词读起来才顺。请看这全篇的潜台词: 这是赤壁,这儿曾打过一场火攻大战。人家周瑜“谈笑间”就大败曹军八十三万,可俺涅?头发都白了,还被贬到这黄州,不知何时才能出头。
另外,就算词里再多出个孔明,要说的还是上面这些内容,岂不是没事找事儿?闹不好还会喧宾夺主,减弱自己跟周瑜对比的渲染效果。因此,俺大胆推测,苏轼用笔没采取宋代“说三分”里把“羽扇纶巾”专属孔明的说法,而是依据三国历史,把羽扇纶巾当成儒将的普遍装束来描写的。 接下来,再理解一下全篇用笔的高明之处,顺便探讨一下译作英文时应选词造句才好。逐句读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这第一行的亮点是气势!大江如何翻译?似应直用Yangtze鬼佬儿们才易读懂。“去”字和“浪淘尽”连读,很叫板英文功力。其实整行是一句话, “大江东去”可以做主句,后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似可用“动名词结构”作状语修饰“去”字,如flushing/washing the historical heroes away?俺这是先瞎比划啊。哈哈。但俺很好奇“风流”二字咋翻译好?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故垒”,营地的残基断石也。这句话还有其它如“三国东吴赤壁”等版本。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乱石穿空”俺理解为山头上的石头成尖状,向青天刺去。这是往上看。往下看呢,江里的浪扑向岸边,“千堆雪”应该是大浪拍岸后又翻卷直立地砸了下去,散成白色的浪花,就像雪堆一样。俺居地靠海,推窗遥望,常见到类似的情景。大江两岸若有石壁阻挡,想亦如此。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这句读来觉得比较容易翻译。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这句回忆的是周瑜更年轻的时候,并非与赤壁之战同时发生。若解释为既娶了美妇又大败敌军,双喜临门,则大错料。“雄姿英发”比较令人挠头,词义很抽象,不知该咋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对咱们现代人来说,“纶巾”二字比较费解。啥叫“巾”?一块布尔。但这“纶巾”比较特殊,布幅较大不说,且剪裁上也得留下“角”和“带子”啥的,以便包住头发后还能系好,另外还须照顾到美观。如果仔细考证起来,其实武将也可这样装束,非仅儒将。后又演变出很多形式,如“幅巾、襆头”等等,总之,它在头上扎好后,像一顶软帽,却又与缝制好的那种软帽不同。宋代的步军将领如雷横朱仝等都戴“襆头”,宋江也戴过。马军将领才戴盔。诸位在连续剧里常看见孔明头上戴着个像屋顶子似的帽子,俺“坚决”反对把那种道士帽称为“纶巾”!等以后科技再发展,出土文物多了,这“纶巾”究竟是啥样的,究竟有多少种,自会分晓。 那么这“纶巾”究竟如何译才好呢?俺总觉得若像写注释一样译成个长长的句子就为了说清这“纶巾”,肯定费力不讨好,译成儒者所戴之“帽”,足矣。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这一行说到苏轼自己了。问题来了?“故国”是哪里?“三国”时的?还是苏轼自己的故乡?或者是“京城”?俺个见以为,若理解为“三国”时的,则全篇诗意读来较顺。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酹”有“祝、颂”意,多为了寄托一时之豪兴,应无供奉“牺牲”那般的肃穆。 热身完毕,待动手翻译,不过还得先到地下室拿酒去,不醉是断难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