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评论现代人写的古典诗词时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
很多网友在读现代诗友写的古典诗词时,喜欢用古人的名作与之比较。常见的评论有:“俺读古人的诗词,觉得很流畅易懂。为啥你写的俺看不懂?” 并举出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证据。
这类读者觉得“古人的诗词反而易懂”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那些古诗词是他从小念大的,所以觉得“易懂”。比如李白的《蜀道难》、《梁父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金陵凤凰台》等等,都是中学或大学学过的,否则,也非常难懂。假如您恰巧也是位“觉得古人的诗词反而易懂”的读者,俺建议您立马下载“李白诗集”来通读,检验一下,除了您上学学过的那几首之外,李白其它的诗还那么“易懂”否?您是不是得看注释才看得懂?
甚至还可以专门下载“诗句通俗得连村里老太太都能读得懂”的白乐天的诗集来通读,看除了《长恨歌》、《琵琶行》还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常见的几首之外,还有多少首不看注释就能读得懂?
请相信俺,古人的诗词更不易懂!因为他们的诗句所涉及的事物都已是历史了,而那些易懂都是您从小到大读熟了的。
当然也不排除某位现代诗友的诗写得确实语句不通这种情况,这就引出了读者的
第二个误区:
在读现代诗友的诗词之时,除了要衡量作者的文学功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也要衡量一下自己的文学功力。见到网上读者跟作者打嘴仗的几种情况:
作者和读者文学功力皆差,嘴仗会打得头破血出;
作者水平较高,读者水平较差,或反之,嘴仗也会很激烈;
作者功力极高,读者功力极差,常打不起来,因为作者无兴趣;
作者功力极差,读者功力极高,也不易打起来,因为读者无兴趣;
作者和读者水平都极高,虽意见相左,也打不起来,因为他们知道,伊斯兰教跟印度教永远也不会相互妥协,不如省点儿唾沫。
精明的读者在读到水平极差的诗词时,肯定会考虑有无必要跟那作者较劲儿,呵呵。而当自己面对读不懂的诗词时,也会琢磨一下,是自己的文学功力还读懂不得这个高深的鬼玩意儿涅?还是作者写得不通。若属前者而自己却贸然诟病作者,则很无聊,不是吗?
当俺读到一首不押韵,不顾格律,且有8个字的句子的“七律”时,俺绝对会敬而远之的,哪里还有兴趣评论?这其实也是真有文学功力的读者应取的态度。
第三个误区:
有些读者喜欢“行外人指点行内事”,这也是误区。如自己不喜欢京剧,根本没啥不对,好恶是自己的自由。但若仅因不喜欢京剧就诋毁京剧,则非常无聊了。有些读者骨子里就不喜欢古典诗词,或就不喜欢要求格律的诗词,则大可远之,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看也就是了。不喜欢古典诗词,因此就批判古典诗词;不喜欢格律,因此就批判格律,且恨屋及乌,认为写作格律诗词的人都很可笑的读者,则非常非常地无聊,甚至令人厌恶料。
比如俺不喜欢新诗,所以尽量不写,而且尽量不评,也就罢了。但俺从不认为新诗就是不好,写新诗的人就是可笑。
问题来了:不会写或根本不写古典诗词的读者,有无评论诗词的资格?俺的答复是:他也有百分之百的资格来评。不过俺还是喜欢看到自己也写诗词的读者来评。试想:自己一辈子没碰过剑,却要告诉别人用啥招儿来刺杀对手,不是很吃力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