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咏剑(和边砦兄) 砦兄剑诗激昂!和一首: 出鞘始扬眉,三尺波涛灿。 扎衣问江湖,奸佞谁生乱。 千里取头颅,百姓迎新旦。 归入大江中,龙尾无人见。 边砦兄原玉:<<生查子>>
三尺青锋剑,拔出寒光灿。 一张射雁弓,百步穿杨箭。 为国尽忠贞,卫土勤征战。 拼死立功勋,难遂君王愿。
跋: 此临屏作也,是被边砦兄的“三尺青峰剑,拔出寒光灿”激发出来的诗兴。全篇大约依咱们中国自古传下来的剑文化内涵为构思主脉络。如: - 剑必有鞘,以慎其用,而不妄杀; - “三尺、龙泉”等皆为剑的代称,故也可用“波涛、水”等来指代。唐人刘叉有一首咏剑的诗可为例证:“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 名剑只在乱世出现,唯有德者得之。乱治则再隐。 - 剑多附于侠客传说中,一诺千金,千里而取恶人之头。 - 剑与龙互为化身,互换表里。 还是逐句来跋,读来比较省眼: 出鞘始扬眉, --- 这句颇有抄袭“扬眉剑出鞘”之嫌 三尺波涛灿。 --- 如前面所言,这句喻剑之锋利。“三尺”乃剑的大概长度,其实真正喜剑的人,剑都是量身打造的。为啥剑被称为“龙渊、龙泉、波、水”涅?主要指剑身上的纹路像波涛。镔铁烧红之后,经过千百次的折叠锻打就留下了纹路,有时看纹路就知道剑的好坏。 扎衣问江湖, --- “扎衣”是一个动作:古人穿袍,动手厮杀前,需把袍子前摆提起来塞进腰带,省得碍事。 奸佞谁生乱。 --- “乱”字回照“出鞘”二字,映射世乱,故剑又现身了。 千里取头颅, --- 剑的做为如此,此头颅必为敌酋之首尔。故取一头可安天下。 百姓迎新旦。 --- “新旦”,喻新的朝代也。 归入大江中, --- 世治了,于是剑又隐去。为啥“归入大江”?因为剑也是龙。唐人张聿有一首诗为: 古剑诚难屈,精明有所从。沉埋方出狱,合会却成龙。 牛斗光初歇,蜿蜒气渐浓。云涛透百丈,水府跃千重。 拖尾迷莲锷,张鳞露锦容。至今沙岸下,谁得睹玄踪。 龙尾无人见。 --- 神龙见首不见尾。 拙作信笔而就,颇多跳跃朦胧,读者无须非得清晰地想象出“一个人手拿着一把剑”这样的画面。因为全篇中的“人、剑、龙”时而分开、时而合一、时而互换。剑的精神就是龙的精神,而二者又分别或同时成为人的精神。“宝剑锋自磨砺出”,写的是剑,其实还是人。“神龙见首不见尾”说的不还是人么。 一首拙作,自跋了这么几行,非为显摆也(其实这首自己也真地觉得非常平平),就是交流一下习作诗词时构思的背景依据和过程。比如不大熟悉剑的诗友,如果要咏剑,其构思所本必然不同。再如俺不大熟悉花,咏某种花俺只好先google一下这花的身世才敢下笔。虽然诗词不像科技文章必须精准有据,但也不能脱离事物的最根本内涵。
诗友讨论: 西岭兄曰:“扎衣问江湖,奸佞谁生乱”,堪敌“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雪葵答:抄袭,抄袭。哈哈。不过“扎衣”别有说道,非单纯一个“把”字可比也:这个“扎衣”已逐步演变成武学中一个技击招术,陈式太极拳叫“懒扎衣”,后来杨式和更后来的吴式太极拳,以为如此称呼有轻敌之心,因为你不屑把袍子前摆扎腰里,以为随便就有把握把敌手放翻,这心理状态太傲,而傲兵易败,于是改称为“揽雀尾”。把一只孔雀揽入怀里自然没有揽老虎尾巴那么风险,但也没那么容易,既不能把孔雀毛折损,又得把它降服,需要更高级的武学技巧。而太极拳的“揽雀尾”,包容了太极拳全部的八个手法和力道,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乃太极拳的核心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