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一: 泰山 盘古头颅玉皇顶,稳如斗座镇东西。 祖龙瞻日新丸小,刘彘摩天旧石低。 自重无轻收一羽,独尊有众放千蹊。 几番霾雾欺泉壑,斩破重重挂彩霓。
盘古头颅玉皇顶, --- 传盘古死而化五岳,其首化为泰山,故泰山为五岳之首。玉皇顶,泰山最高峰也。
稳如斗座镇东西。 --- 言稳定,莫若“稳如泰山”四字,与天之北斗合称“泰斗”,虽万千事物,再无过之者。得与北斗并肩者唯泰山而已。又山东、山西盖以泰山为界也。
祖龙瞻日新丸小, --- 祖龙,秦始皇。曾登泰山封禅。泰山东临大海,乃观日佳地。晨日固大,而偏言其小,喻山之高尔。
刘彘摩天旧石低。 --- 汉武帝,别名刘彘,犹农家唤子为阿狗阿猫之例,以为贱称反命壮也。石者,天之石也,故女娲补天以石。石低者,亦谓山高尔。
自重无轻收一羽, --- 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拙句改泰山之重为“自重”,以喻人:我果有德行,人必重之,则更当自重,而不轻人,虽轻如一鸿毛者,我亦收之。
独尊有众放千蹊。 --- 夫枭雄用世,唯我独尊,正如泰岳而领袖群山,否则何以驭人哉?然须有众,莫为独夫,所谓人皆尊我,我必亦尊人。“蹊”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尔,夫桃李不强于人,人闻香自至,人常至,则其下成蹊尔。“千蹊”者,得众也。
几番霾雾欺泉壑, --- 此感今之句也。泰山乃德行之山也,其德重,其行愈坚,岂容雾霾欺也?
斩破重重挂彩霓。
拙作二:
黄山 崖上苍枝手迎客,飞天大石坠桃峰。 酒醺皆道不看岳,茶醒独思唯爱松。 海尚远山云作海,龙曾近瀑涧藏龙。 佛光链上万千锁,几个真能来世逢?
崖上苍枝手迎客, --- 黄山之迎客松也。
飞天大石坠桃峰。 --- 飞来石也。此首故在最典型景致处落笔,一眼看出黄山。
酒醺皆道不看岳, --- 常见“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语,夸大之词尔。酒醺了才能说。呵呵
茶醒独思唯爱松。 --- 其实,黄山之名,总因迎客松而扬,捧茶细思即知。
海尚远山云作海, --- 非如泰山,黄山去东海颇遥,却以云海驰名。
龙曾近瀑涧藏龙。 --- 黄山多瀑,中有“九龙瀑”。
佛光链上万千锁, --- 黄山护栏多铁链,游人习以铜锁锁链上而弃其钥,以喻情坚也。
几个真能来世逢? --- 余结句用刺笔: 今人心不古,情如无物,何堪生死之许?今世或不分,已是万幸,尚言来世乎?
拙作三:
峨眉山 峨眉远看似娥眉,对镜凭梳妆艳姿。 万丈佛光飘古庙,六牙宝象喂灵芝。 阴晴高下半山改,冷暖方圆四季疑。 问遍江湖觅长剑,倚天遥挂一湾曦。
峨眉远看似娥眉,对镜凭梳妆艳姿。 --- 喻峨眉之灵秀也。
万丈佛光飘古庙, --- 峨眉山之佛光景致最为游人叹。
六牙宝象喂灵芝。 --- 宝象者,普贤坐骑也。此象六牙,每侧皆三。“喂灵芝”,谓其仙圣尔。与上句之“飘古庙”,皆“故弄玄虚”笔墨。哈哈
阴晴高下半山改, --- 山高尔,别有天籁尔:一峰上下,竟有阴晴风雨之不同。
冷暖方圆四季疑。 --- 接出句,峨眉山景区近200平方公里,十里之内,似有四季之异。
问遍江湖觅长剑, --- 此句给金庸先生捧个场,倚天剑、屠龙刀诸诗友皆耳熟能详,其实峨眉山自古并无习武之尼,峨眉派武功固有之,亦非出自此山尔。
倚天遥挂一湾曦。 --- 接出句诗意,佯信倚天剑之说,然剑者龙也,有德者方得之。天下无德,故自挂于天而冷眼尘寰。“一湾曦”,喻剑尔。
拙作数联,因对仗故,不觉炼字,读来颇涩,有失大众化,恰可借来一论对仗之道:
拙作再引如下:
盘古头颅玉皇顶,稳如斗座镇东西。 祖龙瞻日新丸小,刘彘摩天旧石低。--- 实写也 自重无轻收一羽,独尊有众放千蹊。--- 虚写也 几番霾雾欺泉壑,斩破重重挂彩霓。
一律之中,颔联+颈联用笔,惯为一虚一实。如:
“祖龙瞻日新丸小,刘彘摩天旧石低”,实写也:秦始皇、汉武帝确曾泰山封禅。
“自重无轻收一羽,独尊有众放千蹊”,虚写也:乃议论之辞。
而两联之间,句式最须变化,句首忌“四平头”,请看上下两联前两字:
祖龙+瞻日新丸小,刘彘+摩天旧石低。 自重+无轻收一羽,独尊+有众放千蹊。
祖龙vs自重, 刘彘vs独尊,皆名词vs动词,毫无雷同,弗论“四平头”矣。“四平头”乃上下联四句前两字,结构与词性皆同,如皆为地名或人名者。
上下联四句句尾(最后三字)又最忌“等长”。请再看:
祖龙瞻日+新丸+小,刘彘摩天+旧石+低。句式为4+2+1 自重无轻+收+一羽,独尊有众+放+千蹊。句式诶4+1+2,
上联句尾为2+1,下联句尾为1+2,并不“等长”。
言及对仗,论者甚夥,虽无大错谬,然多陷佶屈聱牙之病,最喜横生名目,以为非如此不显自家学问,实非初学者所宜。余有一法最简捷,即:“出句对句之间,逐词比对;对应词之间,逐字比对,词性、用法皆同即可。” 请看:
自重无轻收一羽, 独尊有众放千蹊。
先逐词分开,算是粗分:
自重+无轻+收一羽, 独尊+有众+放千蹊。
则上下句之 自重vs独尊、无轻vs有众、收一羽vs放千蹊,词性用法皆同。再逐字分开,算是细分:
自+重=副词+动词 独+尊=副词+动词
无+轻=动词+名词(谓语+宾语)--- “轻”用作名词,意为“被轻视的”。 有+众=动词+名词(谓语+宾语)
收+一羽=动词+名词(谓语+宾语) 放+千蹊=动词+名词(谓语+宾语)
上面尚能再细分:
一+羽=数词+名词(定语+宾语) 千+蹊=数词+名词(定语+宾语)
也是词性和用法皆同。
以上所言即对仗之精髓,至于句式、语法结构之变化,乃至所谓的“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再如以内容而论之“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诸般名目,徒乱人眼。其实所言诸般皆凭笔力任意发挥可得尔。粗分拙作下列各联即见“发挥”所能:
“酒醺皆道+不看岳,茶醒独思+唯爱松”,为 动词+名词(谓语+宾语从句);
“海尚远山+云作海,龙曾近瀑+涧藏龙”,前后两句各为并列句。
“阴晴高下半山+改,冷暖方圆四季+疑”,为前面一堆状语+一个字做动词。
观撒网之纲,知品酒之旨,则已知对仗,何须枉读百页大书而苦求对仗二字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