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词》原作如下: 亭边一棵柳树,桥头一棵柳树。纵有碧丝千万条,怎能挽得行人驻? 岸上一声杜鹃,水中一声杜鹃:“行不得也哥哥!莫若回帆。” 这首词不见于“正史”,轶闻传为唐伯虎或郑板桥所作。且词句也不尽相同,如还有“南边一棵柳树,北边一棵柳树”这类版本。故事梗概为: 三五文人游春,其中一位画了幅“折柳送行图”,画面大致如词所述。大家正谦让由谁来题字时,旁一潦倒看客自告奋勇要写。文人们心想,反正也是找乐子,就让他写。谁知一下笔竟是: 南边一棵柳树, 众人登时笑晕,谁知潦倒客接着写道: 北边一棵柳树。 众人俯仰,有人嘲道:下面该写东面那一棵了。潦倒客此时正色,续写: 纵有碧丝千万条, 这时众人不由吃惊,终究是文人,看出了端倪,这句陡然一转,化前面两句的拖沓为铺垫,笔锋出奇。接下来又一句: 怎能挽得行人驻? 此时众已拜服。待写完全篇近前问询,方知潦倒客乃唐伯虎也,恰乔装出游。 必须先说明:“正史”中并没有【惜别词】这个词牌,该词牌始于昨日之万维诗坛中,只见诸诗友“争先恐后、七手八脚”地把“唐伯虎”题的这首译作英文,非常有趣。为了留住这逗趣的时空景象,笔者不揣浅陋,依原词平仄格律演绎成词牌,命名为【惜别词】,其变格则为【碧丝条】,其格律如下: 上片: 中中中平中仄(韵A),中中中平中仄(韵A)。 亭边一棵柳树(韵A),桥头一棵柳树(韵A)。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A) 纵有碧丝千万条,怎能挽得行人驻(韵A)? 下片: 中仄中中中平(韵B),中仄中中中平(韵B) 岸上一声杜鹃(韵B),水中一声杜鹃(韵B): “中平中仄哥哥!中仄平平(韵B)。” “行不得也哥哥!莫若回帆(韵B)。” 纵观上面格律得出:该词牌共分上下两片,上片押仄韵,下片押平韵。下面加横线的字要重叠,而“哥哥”二字必须出现。注意啦:“中”字虽然可平可仄,但在“中”字扎堆儿地方,其平仄搭配还是要追求平或仄两两相并、且平仄相间的效果,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四连仄、四连平、三平尾甚至犯孤平”等问题。 【惜别词】的变格为【碧丝条】,它与正格的主要区别是平仄相反,而必须出现的字变成了“妹妹”,其余如遵循格律之注意事项等皆与【惜别词】同。: 中中中仄中平(韵A),中中中仄中平(韵A)。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A) 下片: 中平中中中仄(韵B),中平中中中仄(韵B) “中仄中平妹妹!中平中仄(韵B)。” 显然,【碧丝条】这个变格是专为宅男预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