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碧岭岚湖歌》 银雾拦山锁飞泉,神龙幼女恋尘寰。 黛坡朵朵香兰唤,云裙飘峡镜中怜。 玉带拂岸落九旋,月沐仙洞逗波澜。 为他羞恼泣风烟,草色思家雨闲闲。 偏为真情不愿还,朱砂更落南岭丹。 茫茫鸟瞰疑人间,何必天涯觅桃源。 此景皆因两相欢,石盟岂堪等闲看? 山水或随沧桑湮,魂魄还由紫虹牵。 (谢叶居士好图)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曹雪葵 |
|
留言时间:2012-10-28 06:30:50 |
|
|
绿岛兄,一听个“龙”字俺就喜欢。龙乡在哪里呀?不会是游戏吧?俺不大玩儿游戏。 |
|
|
|
作者:绿岛阳光 |
|
留言时间:2012-10-28 05:22:06 |
|
|
哈哈!曹天王的诗咱一段就不夸了哈。小诗魔又玩高处不胜寒了哈!绿岛已接任下届龙乡乡长,现正要招纳闲士,不知小诗魔可否愿意屈尊龙乡和大家一起玩?呵呵。 |
|
|
|
作者:曹雪葵 |
|
留言时间:2012-10-28 00:29:36 |
|
|
谢春夏兄驻步。
要是较真儿的话,这个体裁不应该算“古风”,还应该算是“歌”,汉魏时代的那个体裁,很“柏梁体”的样子。但又不是纯粹的汉武帝时兴起的柏梁体。那时柏梁体每句都押平韵,多由多人联诗形成。每两句的意思可以不连贯。后来,比如到了三国,曹丕的“燕歌行”,一个人写,同时意思连贯成一首诗。唐人偶尔为之,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贺也写过类似体裁的歌,如“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但已经不是每句都押,不是都押平韵,而且两句就换韵,全篇韵律并不非常和谐。恐怕只有李贺敢这样玩儿,因为他每个独立的句子都很美!
这种类似“柏梁体”的歌,起源颇早,至少秦汉之时就颇普及了,如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汉武帝喜欢柏梁体大有他祖宗的遗风。
但这个体裁延续不长,大约南北朝以降“歌行”已经普遍地隔句押韵了,偶尔还出现纯正地柏梁体,也是“慕古”了。所谓的“古风”是要隔句押韵的,换韵有至少四句才换的习惯。
歌行古风的区别似乎在于:古风字面颇为严肃,题材也接近怀古政论。相对而言歌无论字面和题材都“随便”些,有想唱就唱的味道。到了唐代左右,歌行古风其实也很难分清,李白的“梁父吟”应算古风,可韩愈的“石鼓歌”涅,那个佶屈聱牙的劲儿,也难说是纯粹的歌。
这些陋见都是俺凭感觉拍脑袋说的,会有谬误的,俺从未深究过这个课题。
俺这首吧,就是七律把俺七的过敏了,于是就胡乱柏梁一下。怪不怪:下笔自然地就隔句押韵了,俺颇费了脑筋回过头来让单数句也押韵。哈哈 |
|
|
|
作者:春夏无名 |
|
留言时间:2012-10-27 20:07:58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