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绿岛兄分享美图!
昨天绿岛兄贴来上面的苏格兰高地小溪图,景色别致,极具特色,山水间充满了诗意。图之远处山势起伏不绝,群峦藏湖;眼前小溪蜿蜒,穿绿坪爬过童山之顶,又往坡下流去。画面有动感之溅石推草,有声音之汩汩潺潺。画外的情节也惹人想象:山坡上的羊群,三三两两如云朵飘散,偶尔传来拦羊的犬吠,小溪前面瀑布下摘花的少女,正等着牧羊少年来找她... 图让笔者从荒凉中感觉到坚毅,在崎岖上寻觅出历史。苏格兰反抗英格兰的刀光剑影,风笛伴随男裙摆动的异国习俗,还有海崖上的城堡,城堡下面的蛇洞,洞口站着的妖艳蛇女,手中正攥着前来捉她的獴哥... 第一次看《铁达尼克》,Kate Winslet 一出场,红发绿眼,俺心里就断定:“这么骄野淳朴的美女,一定是生长在苏格兰高地上的姑娘!”之后查资料,发现居然不是!不过细想也无所谓了,英格兰偶尔出一位淳朴美女也属正常,而在苏格兰高地上,则到处都是如此淳朴美丽的姑娘,她们个个都凝聚着诗意,堪为情诗中的诗眼, “诗意”是什么?是你眼前一亮、心中一动、魂为之飞、梦为之想的传神魅力;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而诗人偏把它给言了出来的惬意快感。诗意像桃花,年年来看,却总觉得今年比去年开得更美;诗意又像令人陶醉的美酒,你因误事戒它百回,却又回回为它开戒。 有人说,诗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类似沙滩上硌了一下脚,却挖出一株玉珊瑚。其实不然,诗意是“可求”的,在沙滩上散步的并无几个诗人。到大海里“采”要比在沙滩“踩”能得到更多的珊瑚。 还有人说,诗意“贵在天成,不可雕琢”。颇如遭遇山崩砸了脚,低头一看,这块石头恰好是一方宝砚。这其实也不然,端砚都是雕琢出来的,连小孩念的《三字经》里都说:“玉不琢,不成器!” 故诗之意,非不可求也,是求而不苛;亦非不可雕琢也,是琢不留痕。 何为“求而不苛”?比如咏雪,未下笔时,是希望读者因雪而感悟纯洁之贵?还是人生之寒?这个构思过程已经是“求”了。比如坐禅讲究的是“空无”,即“心无所想”。其实“要心无所想”的愿望即是“想”,而坐禅要达到某种境界其实也正是“求”。绝对的真空是不存在的,“空”即“不空”也。可见诗意须“求”,唯不可强求、苛求,求其极似天然,也就是了。 何为“琢不留痕”?还以咏雪作比,下笔之时,是把雪比喻成柳絮?还是比喻成鹅羽?这也已经是“雕琢”了。落雪在风中翻滚,渐积渐厚,不正像柳絮在地上逐团结队吗?而眼观飘雪飏撒漫天,却恰似鹅羽纷飞。可见比喻若恰则或能无痕。 昨日欣赏绿岛兄美图之余,笔者即兴吟绝句一首: 风笛婉转潺潺过,穿草漱石何所之?坡上羊群随犬吠,瀑边静女正相期。
自我剖析:这首诗下笔前曾“企图”写出苍凉悠远的亮眼之句,以期引起读者共鸣,这便是“求”。句中的“漱石、静女”自然是“雕琢”了,惜与全篇的语境稍欠和谐,而最终营造出来的诗意也平平,读者皆“心无所动,魂亦安然”,显见没能达到“求而不苛,琢不留痕”的标准。 宋代大学者程颢写过两首咏秋的诗: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若把这两首拆合成一首,则很贴切绿岛兄这幅苏格兰高地图,当然渲染出来的却是另一番诗意: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