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拗体诗”这个提法不恰当
问:一首“七言古诗”,恰好八句,诗里也恰好有对仗,但完全不符合律诗的格律,那这首诗能不能算作“七律”?
雪葵答:“不能。”
其实上面这一问一答正是被一些学人命名为所谓的“拗体诗”的本质。怎见得?诸位想想看哪,“七律”自唐代就约定俗成的全部规则是:
1- 字数上的七言八句
2- 中间两联对仗
3- 对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具体要求
4- 若“出律”则必须要“拗救”过来!
如果一首诗,完全不顾及上面3和4的格律规则,就不算是律诗了。
有人说了,老杜“律诗”里就有多篇没有顾及平仄格律。俺又问了:“老杜说过他那些没有顾及平仄格律”的诗是“七律”了吗,非要把人家老杜这些诗归入七律,还要特意起个名字叫啥“拗体诗”或“拗律”不都是汝等后人们干的吗?相反的,若细读老杜“真正的”七律,每一首都格律森严,想找个出律的痕迹恐怕都难!
熟悉老杜诗的学人应该知道,老杜所作的七言古诗有很多恰是八句一首的,估计得占20%左右。且常用对偶或对仗的句子,却都没顾及平仄格律,为啥呢?因为它们都是“古诗”,而古诗是不受律诗格律的约束的!还有“对仗”,从来也不是七律的专利,请看下面这一联对仗: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黄云对白波,万里对九道,动对流,风色对雪山。很工是不是?可这两句正是出自李白的古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不是出自律诗。这类例子尚多,足见对仗并不等同于七律。就因为老杜是写七律的古今第一人,见到老杜有一首诗恰好七言八句,又恰好有对仗,虽人家老杜因在写古诗故根本没考虑平仄格律,却非要称这些诗为“拗体诗”或“拗律”,老杜若有知,会哭笑不得的。
“拗”这个概念是专对律诗的,一首律诗若有出律(不符合平仄格律)的句子,这种句子就是“拗句”,必须要修改,而修改必遵守的就是“拗救”的规则,拗救之后,全篇应完全合律,因为一首合格的律诗不允许有出律现象。
既然被称为“拗体诗”的老杜的七言八句诗完全没有顾及格律,则它本非七律,从而也不存在出律不出律的问题,哪里会“拗”?又怎么能称作“拗体诗”或“拗律”?好好的一首七言古诗就这样被后人给起了新名字。
有人说:老杜晚年玩儿格律玩儿腻了,故意玩儿几首完全不符合平仄格律的七律来求新。果然如此,说老杜故意玩儿几首根本不需要格律约束的七言古诗不也照样说得通?况且老杜晚年七律功力正处巅峰状态,刚从无格律的诗风中把唐代的格律诗推向完美极致,欲罢不能,怎会掉回头来再玩儿无格律的七律?
又有人说了:“黄庭坚说老杜那些不符合格律的七言八句诗是‘拗体诗’!他自己甚至还下了功夫来模仿。难道你比黄庭坚还能?”
答:黄庭坚自然也是俺非常崇拜的诗人之一。但:黄庭坚是否亲口说过“拗体诗”或“拗律”?这俺不知道(有知道出处的请告诉俺),然而黄庭坚模仿老杜的诗应该是事实。可黄庭坚模仿的究竟是啥?是模仿老杜的“完全没有顾及七律的格律”的所谓的“拗体诗”的格律,还是模仿老杜的用笔和风格?愚以为黄庭坚模仿的只是老杜的用笔和风格。诗既完全没顾及平仄格律,那该诗的格律还用得着模仿吗?也跟着“不顾及格律”不就行了?
简言之,一首七言八句诗,只要没顾及格律,其体裁就不是七律;既不是七律,也就没有“拗”的问题,从而也无须称作啥“拗体诗”。说白了,这样的诗就是“七言古诗”,恰好八句而已。
说了半天,也许还有网友没见识过老杜和黄庭坚被后人误称的“拗体诗”呢,俺贴两首来与大家共享,来证实一下它们根本与“拗”无关。为讨论方便,让俺先暂按七律的要求给注上平仄:
《白帝城最高楼》(唐.杜甫)
杜诗: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写为:中平中仄平仄平,中仄仄仄平平平
应为: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杜诗: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写为: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平。
应为: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杜诗: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写为:中平中平仄仄仄,中仄平仄平平平
应为: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杜诗: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写为:中平中仄仄平仄?中仄中平平仄平
应为: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写为”是实际出现的平仄,“应为”是假设这首诗若为七律则应该遵守的平仄。经过从头到尾的对照,不难看到全篇没有一句和七律的平仄格律有关,相反的是,很多三连平还有三连仄啥的,其实都是“古风、歌行、古诗”的平仄特点。
再看用笔,“杖藜叹世者谁子”及“独立缥缈之飞楼”这类句子也属典型的古风、古诗的笔法,比较李白的古风“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综上,这其实就是一首不折不扣的“七言古诗”!既非七律,如何会“拗”?又如何能称作“拗体诗”?
再来看一首黄庭坚模仿老杜的所谓的“拗体诗”,这篇《题落星寺》最有名。俺把每一联分别列出,每联之下都注明“网人评(网上摘来的,佚名)”和“雪葵评”,前者赞“拗体诗”这个名称,后者反对,哈哈:
星宫游空何时落,着地亦化为宝坊。
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
网人评:“首联是“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属于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其中出句拗第四字“空”,以对句第四字“化”救之,代价是连续六个平声、六个仄声”
曹评:“其实已经无所谓‘救’了,对七律而言,二四六位置上字要‘分明’,根本就不能改动的。另外,出句错成了平,后句再错成了仄,是并错,也根本不能算‘救’”
诗人昼吟山入座,醉客夜愕江撼床。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网人评:“颔联“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其中出句拗第二字“人”,以对句第二字“客”救之;对句的句型中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否则就犯了“三平调”,因此对句拗第五字“江”,第六字“撼”救之以避免三平调”
曹评:“如上面所言,七律的‘救’并不等于‘出句错成平,对句再错为仄’就可以救。且不说‘本句第五字错并不能用第六字再错’来救,但看下面颈联根本不忌讳‘三平调’,为何这一句非要‘以错救错’地避免‘三平调’呢?另外这一句‘失粘’也没说到。”
蜂房各自开牖户,蚁穴或梦封侯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网人评:“颈联“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出句拗第六字“牖”,对句第六字“侯”救;对句句型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就犯了孤平的大忌,此句“牖”也救当句第三字,但付出的代价是连续四个仄声和三平调”
雪葵评:“‘用侯救牖’更是强解,变成了‘三平调’不是比牖字应平而仄更严重?”
不知青云梯几级,更借瘦藤寻上方。
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网人评:“尾联“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出句拗第二字“知”,以对句第二字“借”救之;对句句型第五字不能用平声,以当句第六字“上”救之,避免三平调。”
雪葵评:“从作者根本就不在乎颈联的‘三平调’来看,尾句所谓的以第六字‘上’来救‘三平调’实在是笑话,那为啥上面颈联的‘三平调’不需要救?”
网人评:“从上述拗救的情况看,其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杜甫,其特点是句句拗,句句救,一边救,又一边犯律诗之大忌”
雪葵评:“以黄庭坚之能,要写出一首绝对符合平仄格律的七律恐怕只是举手之劳,会‘句句救,一边救,又一边犯律诗之大忌吗’? 答案只有一个:人家黄庭坚根本就没顾及七律的格律,因为人家写的是古诗,而古诗是无须受平仄格律约束的!颈联的“三平调”还有其它连平连仄则都是古诗的最基本特征,也非黄庭坚首创。”
网人评:“更有连续平声和仄声这样的特出之例显示了诗人的别出心裁...”
雪葵评:“这句‘连续平声和仄声这样的特出之例显示了诗人的别出心裁...’黄庭坚要是能听见会笑瘫了的,就是一首无须顾及平仄格律的古诗,这样的古诗,句子里随机出现的平仄配伍常常是千奇百怪的,何须‘别出心裁’?”俺就顺手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头几句举个例子吧: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
请看第一句的六仄一平,再看第二和第二句的三连仄和三连平,与黄庭坚的是否似曾相识?为啥?就是因为二者都是按古诗来处理平仄的,根本无须受律诗格律的约束。
有人“偷偷地”说:“你是不是贬黄庭坚哪?”大错!其实俺非常崇拜老杜和黄庭坚的这两首诗,古奇瘦硬,二者风格颇近。俺要论证的其实只是后人的称他们这样的是为“拗体诗”或“拗律”极不恰当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