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三国》:古战场上真地出现过铁枪吗?
古战场上真得出现过铁枪吗?答案是:否。
人们常喜欢把赵云、马超、姜维等人的枪夸张成铁(杆的)枪。俺理解这种崇拜心情:战场上的英雄人物总是力大无穷的。但习练过枪术的人都知道,铁杆儿的枪是没人使得动的。待俺依次道来:
枪杆儿多长合适?因用枪之人的身高而异:立正站好,单手上举,枪立在地上,枪尖与手同高即可。再高或再矮,都违背枪的技击原理。
枪有哪些技击动作和它的长度有关?
首先长兵器怕近斗,你枪虽“一寸长,一寸强”,可匕首却“一寸短,一寸险”。当敌方匕首贴身逼近了,咋办?所以枪的一个重要技击动作是:变短!那就是把枪向后抽,前手可以紧挨着枪尖儿握住,这时长枪也变成了匕首。
然而枪的根本目的是远击,所谓的“枪扎一条线”,扎得越远越好!让对手以为扎不到这么远,可你却出奇地扎到了,这才能一枪锁喉。怎么才能扎得远?当枪往前扎的时候,后手已经握到枪杆儿的最尾端了,前手托枪杆,后手往前推送,直到后手和前手紧挨到一起时,双臂再伸直刺出。最后的姿势就像双手挑起个钓鱼竿一样。
(视频来自网络)
诸位现在可以想象一下了:两手都握到了枪杆的最尾端了,此时阻力臂变得最长,就像举着个钓鱼竿,如果这枪杆儿是铁的,谁能举得动?举重的人双手握在杠铃杆儿中间自然好举,若双手都握在一端,能举得起来么?所以说,铁(杆儿)枪是不存在的。
远古战场上,人们也都是用木杆儿或竹杆儿做枪杆,出土文物里则木有铁杆儿的。究竟用的是啥木料,因为都腐烂了,查考也难。出土文物中有很多戈矛的头,但杆子都朽掉了。
可以肯定的是,从宋代开始,到明清为最,长兵器的杆儿都用白蜡杆。白蜡杆实在是上天赐给咱中华武林的宝物!它的纤维细长紧密,树干细长挺直,极富弹性和韧性,且表面光滑,无须做任何表面加工即可用作长兵器的杆子。现代市场,为了追求美观,居然有对白蜡杆做表面加工的,整圆抛光啥的,大误!首先加工后的表面不如原始的细腻光滑,还根本上破坏了它的坚固程度。大家作诗时,常用“雕弓”二字,千万不要误解为“表面上雕了花”的弓,弓要是雕了花是一拉就折。枪杆儿也是如此。
由于长兵器对白蜡杆的依赖达到了二者缺一不可的程度,连武林枪术也针对白蜡杆的弹性和韧性而产生了变化,很多技击动作,如“乌龙摆尾,金鸡点头”等,都巧妙地利用了白蜡杆的弹性和韧性,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杀伤效果。比如:
我用红缨枪像棍或大刀那样对敌迎头劈击,敌用杆子往上横架,高过头顶,以为打不到了是不是?但因为白蜡杆儿韧性好,能形成很大的弧度向下弯曲,照样打到!
当然了,白蜡杆不是灞桥垂柳,它还是很坚硬的,只有达到一定臂力才能抖得动它!这就得练了,其法:弄一根超长大(三倍于身高左右)的白蜡杆儿来抖,武林行话叫:抖大杆子。等把这大杆子抖得跟面条赛的,再拿过红缨枪就可以当鞭子抽了。哈哈,玩笑喽。
(视频来自网络)
诸位是不是觉得俺太夸大了枪的威力?真得没有。枪,就是兵中王!十八般兵刃中,枪为其首:枪刀剑戟,斧钺钩叉... 有偏好大刀的人常把刀放到前面:刀枪剑戟... 大误!咱们从武学套路的编排就能看出枪是第一位的。因为枪最厉害,所以其它任何兵器在技击动作组合上,都是先以枪为假想敌。听这一堆儿套路名称:
单刀进枪,单刀拐子进枪,双刀进枪,盾牌刀进枪,三节棍进枪,朴刀进枪,大刀进枪...
连大刀都得考虑如何“进枪”,可见枪乃兵器中的王者!而白蜡杆就是这位王者的底气。
白蜡杆怕不怕刀砍?怕,但不是非常怕,想在拼杀中一下子就砍坏白蜡杆,古今中外还没有这么锋利的刀,包括日本刀。网上常看到表演:一个小日本儿到竹林中,自己先站好了,运足了气,举起日本刀向一根动也不动的竹子砍去,竟然砍成两截。一是白蜡杆比竹子要结实多了,另外战场上谁会把枪立好了,等你运足气尽力来砍哪?当然征战既久,枪杆前段会有损伤,此时得换新杆子,但新杆子又须平时多抖,就像和面似的,多揉才能“熟”。呵呵。当年的惯战之人,爱惜自己的兵器,常把白蜡杆前段用牛筋或金属丝(近代)缠复,来抗阻刀砍。
有网友问了:“俺最近就看见铁杆儿的兵器了,这你咋说?”
其实俺也看见了,在现代的武术表演中,还有自己闲常练武健身的,偶尔会见到合金的杆子,应该是合金电镀的,分量很轻,而且可以拆成几个短杆儿,用时再装到一起,主要为了便于携带。不过还如俺前面所言,这类铁杆子无弹性抖不起来,则一是练不出功力,二是违背了技击原理。金鸡不能点头了,连一个枪花儿也抖不出来。诗曰:
红缨飘火照锋芒,长短皆凭一寸强。
天上谪龙人世雨,轻雷落地已成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