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风月兄“义愤填膺滴”批改作业,俺写得是忒潦草了
介是俺作业原版:
绿满凤凰岭,寺钟龙睡泉。
老僧煮榆叶,陶杯润野烟。
初尝名利苦,再泡死生甜。
鸥怒与鹏喜,淡浓一念间。
第二行之“老僧煮榆叶,陶杯润野烟”有两处严重的毛病:
老僧煮榆叶,陶杯润野烟。
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句的“仄平仄平仄”为典型的“夹平”,是不能拗救的。不过大陆学者都普遍接受这样的句子:平平仄平仄。也就是说平平平仄仄,可以写成平平仄平仄,已经成了定式。(不过台湾省的学者对此颇有微词,因为他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夹平。)为此,俺把“老”僧改作“苍”僧,使全句符合了平平仄平仄,以为作业又可以交了。
但俺木有仔细检查对句,出句以平平开始,对句当以仄仄对之啊,俺却还是平平,此称之为“失对”。风月兄于是“委婉地怒斥”道:“图完成任务, 这不是诗魔的风格!”
今晨再看,俺大吃一惊。哇!这作业实在太对不起观众了。要改。俺决定改为:陶缶润霞烟,以满足仄仄仄平平的格式。于是全篇变成:
绿满凤凰岭,寺钟龙睡泉。
苍僧煮榆叶,陶缶润霞烟。
初尝名利苦,再泡死生甜。
鸥怒与鹏喜,淡浓一念间。
如果把全篇用网上某些格律检查系统来验证,会发现还有所谓的不合律的地方,估计最后两行的格律甚至会被要求整个反过来,因为这类系统“不懂”拗救和正格之外的变格。
碰巧修改作业说到了这些常识,俺干脆多说几句,或许对初学古典诗词者有点滴帮助:
在近体诗里,出句的格律颇为灵活。比如
仄仄平平仄,可以改成:
仄仄平仄仄,
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仄仄,甚至
仄仄仄仄仄
但对句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来救!比如俺这句:
绿满凤凰岭,寺钟龙睡泉。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第三个字是龙,就是平声。其实这一行格律很险:仄平平仄平 本身就是孤平拗救。它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寺”是仄声,如果不用平声的龙,而用仄声,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即所谓的犯孤平。结果龙一出现,竟然救了本句,又救了出句。实乃“一龙救两拗”。哈哈,一条好龙。
最后说一下正格与变格。刚才说道,俺作业中最后两行如果用检查系统验证的话,会被要求把格律整个反过来,为啥涅,因为它恰是一种被称为“折腰体”的变格。重新看一下全篇:
绿满凤凰岭,寺钟龙睡泉。
苍僧煮榆叶,陶缶润霞烟。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 这儿,上下两联之间“失粘”,不合律,如非要这样干,就成了变格:“折腰体”。
初尝名利苦,再泡死生甜。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鸥怒与鹏喜,淡浓一念间。
啥叫“粘”?上联对句第二个如果是仄声,那么下联出句的第二字也得是仄声,要一致,这就是“黏”;否则即为“失粘”。如果有人故意在律诗正中间“失粘”的话,就成了美丽的“折腰体”,就像美女的杨柳细腰一般地美丽。
其它著名的变格还有:
藏(偷)春格:顶联对仗,而颔联却不对仗;
顶、颔、颈三联都对仗,唯尾联不对,还没有名称,俺准备称之为“虎头格”,呵呵;
除顶联不对仗外,其它三联都对仗,俺准备称之为“凤尾格”;
四联都对仗,记得杜大爷工部颇玩儿过几次,似乎应该称为“龙头凤尾格”。欲仿效者注意了:木有句式变化的功力勿轻为之,很容易弄成咱们大中华的国字脸,过于严肃正经。
再次感谢风月兄耐心地讨论指正,给诗坛带来了新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