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跋拙作“凤凰颂”
前天乘酒兴醉写一篇《凤凰颂》:
海角碎帆卷潮涡,中华文章落天河。番邦苦酒魂易醉,岐山旧甲锈难磨。
胡女嗤笑传说远,西鸟焉知东土多。君可见?洒诗祭蛮草,扣砚印荒坡。
休言游子他乡贱,鲲变犹掀万里波。独坐秋窗弄焦桐,困弦断续悴凤声。
乱世伐竹食难饱,肠蜿黄河怆谁听?霞破虹残雨心沥,山断松横岩脚峥。
狂猿洞老嗅神剑,醉鹤泉阴啄鬼虫。尘寰尽叛人之初,死生冷暖复何如?
邓艾灭蜀豪几凤?王睿得吴融一炉。碧梧窠坠江渚上,不甘昏日鸟三足。
大翼初扬千山暗,长鸣渐咽万籁哭。来仪清霖韶舞起,去拥烈焰从容死。
热羽飞涛已熔岩,金骨凛然火中立。天地无声驻流沙,古今一瞬镜光止。
新翮萌生比金坚,回首烟消得涅槃。日月出江闪明目,云雷吐气负青天。
罡风细理双翅毳,人间惊数几城炎。轻飏翩翩腾欲落,天外方觉无限寒。
今日再读,颇有余感,于是动笔作跋。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醉时笔头不济,意思写不出来呀?这才加个跋?”非也。俺素喜给自己的拙作写跋,大多是意犹未尽,别生感想,而非注释尔。若把跋文单列,多可独立成篇。而这篇跋文则着眼于“歌行”这类体裁的构思和用笔体会。
第一个体会是:诗要有感而生,不能“凭空捏造”。其实这一点俺自己做得最差,常常为了练笔给自己随便出个题目便写。这样写出来的诗词自然没有啥自身的真实情感,不易感人。除此之外,应酬之作也很难写好。比如“步韵诗”,很难出好诗,太受原作的限制;酬答诗也不好写,为了礼节,不得不写些违心的话;还有古代的“应制诗”,奉旨硬着头皮写的,再有“科举考试的诗”,估计也难写好,皆因非内心所发。而较容易写好的诗则多具备独特的内容,如“叙事诗”、“怀古诗”等,因为有具体的事物可供描述,起码不用再挖空心思地编造;最容易写好的诗应该是即兴的“感怀诗”:作者有感于情景、时事、遭遇等,心中块垒铮铮,不吐不快,此时写出的诗才会感人。只所以强调“即兴”,因为过后再写则时过境迁,当时的情绪已逝,再诉诸笔端其感染力已完全不一样了。
至于“为赋新词强说愁”写出来的诗,则不堪一提。这类诗无论作者自己身处何时何地,下笔总是“秋、愁、楼、舟”。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不管住平房还是公寓,不管眼前有没有河,反正他就要愁,一愁就变成秋了,接下来必登楼,远望总能见舟... 呵呵。“愁”不是不可写,“哪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而“愁”是人生最常见的情绪,连高富帅的贾宝玉都有“愁”,但写“愁”不能光喊“我愁!我愁!”若要写“愁”,字面上就要远离个“愁”字下笔,却着意于勾勒渲染,让读者替你喊出个“愁”字来那才是真愁。
第二个体会是:写诗不能直说。比如画月则只须画云,中间留出个圆形的空白就是月了。记得小时候老师教俺们画月,拿一枚铜钱儿扔到宣纸上,让俺们按住铜钱在它周围画云,等拿开铜钱,一轮圆月皎然目前。
诗贵曲折,不像议论文,讲究“开门见山文章好,扭扭捏捏讨人嫌”,就像参观故宫似的:从正门往北走,不用拐弯儿,越走越雄伟,一直下去,直到太和殿,顿生仰望之情。而议论文开门所见之“山”正是要议论的主题。
写诗也可以“开门见山”,不过诗中开门所见之“山”绝不是诗的主题,这个“山”就是为了挡住你,不让你一进门就能把所有风光尽收眼底,否则必索然无味。写诗要像参观苏州园林那样,穿竹林,转小桥,绕过月亮门,才看见一条曲径,可它却偏又通往幽处。而这幽处才是诗意所在。
同理,要写“凤凰涅槃”,也不能一下笔就紧追着凤凰啊、火啊不放,这样常会把往下写的路堵死,全无回旋余地。尤其歌行这类体裁,篇幅一般较长,所以得先把笔拉开,所谓的“欲擒故纵”是也。但不能因此跑题,要遥望不舍。然后极尽铺垫,大开大合,让主题像月亮那样被云彩烘托出来。《三国演义》写关公的无敌正是如此:“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初露头角,“诛颜良、杀文丑”两番亮相,“过五关斩六将”凸显身段,“镇荆州水淹六军”极尽风采!而他最后立在一叶小舟上,横渡长江,单刀赴会,才见完美形象,其威风不可一世矣!若没有前面层层地铺垫,则无论罗贯中如何高喊:“关公无敌!”也没有人信。
郭沫若曾写过一首《凤凰涅槃》,堪为写诗不讲究曲折,下笔就“直说”的教材。请看他一下笔就说:
除夕将近的空中,
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
唱着哀哀的歌声飞去,
衔着枝枝的香木飞来,
飞来在丹穴山上。
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
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
... ... ...
看完上面这几行,下面都不想看了。
两个体会说完,再写几笔,说说俺自己这首拙作《凤凰颂》是如何应用于前面所言的两个体会之中的。
写“凤凰涅槃”得先了解它究竟是咋回事儿,不是吗?俺之陋见,它肯定不像蚕脱皮、蝉蜕壳那般纯属生理性地走个过场。“凤凰涅槃”应该是一种被迫无奈为理想做出的牺牲,是一种壮烈的升华。涅槃还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气,因为升华并非其必然结局,而最后也许凤凰只能神圣地死去而不能重生。如此壮烈尊严,用什么事物才能形容它呢?如前所言,俺总不能空喊:“凤凰伟大!”吧?得渲染。用“女娲补天”?或者用“精卫填海”?要不用“共工撞不周山”?俺觉得都没啥意思,这些神话离咱们的人生太远了,没人关心,从而也没啥感染力。于是俺选择了“离家的游子”作为这首诗的背景。以大写小,以小喻大,落笔即颠倒乾坤,挥一粒沙如掷山岳,扫几颗星若掸微尘,才是文人本色。呵呵
开头几行:
海角碎帆卷潮涡,中华文章落天河。番邦苦酒魂易醉,岐山旧甲锈难磨。
从远处落笔,“碎帆”者,搁浅也;“中华文章落天河”,中华儿女之自豪也,“落”也落自天河;而“岐山”则是对主题的“遥望”;而“旧甲锈难磨”则呼应下文之“休言游子他乡贱”。
接下来要铺垫渲染了,要为“下决心涅槃”蓄势:
胡女嗤笑传说远,西鸟焉知东土多。君可见?洒诗祭蛮草,扣砚印荒坡。
休言游子他乡贱,鲲变犹掀万里波。独坐秋窗弄焦桐,困弦断续悴凤声。
乱世伐竹食难饱,肠蜿黄河怆谁听?霞破虹残雨心沥,山断松横岩脚峥。
狂猿洞老嗅神剑,醉鹤泉阴啄鬼虫。尘寰尽叛人之初,死生冷暖复何如?
邓艾灭蜀豪几凤?王睿得吴融一炉。
其中“悴凤、乱世伐竹食难饱、邓艾灭蜀豪几凤”都透出凤凰的影子,而“焦桐”已见火光,也暗扣主题。这一大段则是游子的经历、奋斗和感怀。有过留学或海外工作和生活经历的人会有自己的不同联想。
下面这几行开始描述“涅槃”的情形。谁也没见过到底是啥样儿,纯属俺自己的想象:
碧梧窠坠江渚上,不甘昏日鸟三足。大翼初扬千山暗,长鸣渐咽万籁哭。
来仪清霖韶舞起,去拥烈焰从容死。热羽飞涛已熔岩,金骨凛然火中立。
天地无声驻流沙,古今一瞬镜光止。
俺用“天地无声驻流沙,古今一瞬镜光止”来为火中的凤凰留下一幅特写,这一瞬应是时空的停顿。为了强调涅槃的惨烈,中间换为仄韵来加强吟诵时的感受。
升华之后的凤凰却是这个样子:
新翮萌生比金坚,回首烟消得涅槃。日月出江闪明目,云雷吐气负青天。
罡风细理双翅毳,人间惊数几城炎。轻飏翩翩腾欲落,天外方觉无限寒。
凤凰是否觉寒?没人知道。俺想象它背负青天,也许已经飘摇而出大气层了,应该很冷吧?于是俺认同了苏轼的意见:高处不胜寒。呵呵
写这首诗之前曾搜索了一下资料,没发现有多少写凤凰的诗词。最早的有: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接舆,因不满时政,佯狂不仕。后来孔子想从政,周游列国时来到楚国,接舆挡在他车前唱了一首《凤歌》来讽刺他: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后来东晋诗人陶渊明归隐,写了篇《归去来辞》其中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的句子,引用的就是上面接舆的典故。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写过一句: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另外那还搜集些有“凤凰”二字的优美诗句,也一并列来共享: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元稹)
跛鳖难随骐骥足,伤禽莫趁凤凰飞。(白居易)
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李商隐)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於老凤声。(李商隐)
仙宫洞房本不扃,梦中同蹑凤凰翎。(苏轼)
老凤池边蹲不去,饥乌台上噤无声。(李复圭)
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文天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