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诗眼”?含义有二:
第一指的是某人对诗词的鉴赏能力,苏轼有句诗曾说:“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
第二指的则是某诗词作品有点睛传神之笔。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个词或一句诗。
一个字的诗眼以王安石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字最为著名。请看他不用“过、至”这类字眼,而通过“使动”笔法把“绿”这个形容词做动词来用,全句一下“活”了,全篇也从而跟着“生机盎然”。
一句诗成为诗眼的则以李清照下面这首《如梦令》最为著名: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请看“昨夜风骤”必然伤及树木,可是一问“卷帘人”,她却说“海棠依旧”!可见这位负责卷帘的胖丫鬟远无诗人的情感,于是作者就点拨她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树叶都还在,那花涅?不是都被风吹落了?
可见这句“绿肥红瘦”不仅翻出了新意,还增添了情趣,最重要的是它把全篇诗意引向了更深处。所以,它是诗眼。
诗眼的作用不一而足,除俺前面所说的“翻出新意、增添情趣”外,还能加强意境描述的形象性、准确性。
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其诗眼恰在“独”字上,前面的“千山绝、万径灭、孤舟”皆为铺垫,烘托出个“独”字,画面非常形象不说,还暗喻作者当时在朝廷里孤立无助的处境。
说到准确性,有古人的一首《早梅》为例:
原句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并不能突出“早”这个含义,后改为: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梅。
把“数枝梅”改为“一枝梅”,“第一枝梅花”自然是早梅了。可见这“一”字堪为诗眼。
喜欢端砚的诗友都知道砚贵有“石眼”,想想看,一方端砚,上面生有一只石眼,晶莹剔透,更显出高雅珍贵。一首诗里若有诗眼读来也自有别般情趣!唯诗眼如石眼,多可遇而不可求,妄求之,反受其累。平常用笔在炼字造句时多留意也就是了。
俺在习作中偶有试验,皆未能出彩儿,贴一首来与诗友交流:
【七律】咏曹公孟德
荒诞戏台白脸人,汗青丹字刻忠纯。
任侠试取董卓首,煮酒笑惊刘备魂。
官渡巢乌幽燕定,长江壁赤鼎足分。
登高犹恨东风妒,铜雀无乔久废琴。
其中:
官渡巢乌幽燕定,长江壁赤鼎足分。
的“巢乌、壁赤”皆有意而为,觉得比直书“乌巢、赤壁”更有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