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原文,至今尚无一人能完全读懂,读现代汉语译文总能发现牵强之处。《周易》就像一部极其复杂且又尽善尽美的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巧妙地衔接在一起,运转自如,毫不牵强。所以,《周易》的现代译文,只要有一句话读着牵强,那就是译者理解错了,而不是人家齿轮安得不对。况且《周易》的语言,在《周易》时代应该是人人皆懂的白话,所谓的古文是对咱们今人而言,因为咱们今天的汉字已经进化出很多新的含义,其古义反而被忘记了。但:这不等于《周易》译成现代汉语就应该晦涩难懂。“牵强”或“晦涩难懂”只能有一个原因,即今人译错了。
比如“见群龙无首”这句原文,被解释为“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所以才“吉”。对这种翻译只能用四个字评价:“胡说八道”。首先,一大群龙谁也不当首领未必就是“吉”,以为没有“专治”就是“民主”了?古人可没有这么现代的思想,古人天天盼的是出现明君良臣。再者“群龙无首”难道就不可以解释为“一群龙谁也不服谁”吗?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群龙无首”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最后,“无首”不是也可以解释为“没有脑袋”?“首”不就是“头”吗?否则如何有“斩首”这个词? 其实就是因为译者实在无法解释接在后面的“吉”字,于是只好牵强附会,赋予这群臆想出来的龙以现代的思想观念,让它们成了一群信仰民主的龙。不争着当统治者,要民主选举产生。因为“一群龙谁也不服谁”和“一群没脑袋的龙”怎么解释也不会“吉”,如此而已。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乾卦》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不难发现,这七个爻描述的都是一条龙所处的位置和形态。不妨依次来看: 初九:潜龙 --- 潜在水底 九二:见龙在田 --- 从水底出来了,注意啦:“田”不应解为“田地”,试想“龙卧浅滩(已)遭虾戏”,到“田地”里,还能活吗?而“在田”既然“利见大人”,则“田”一定不是“田地”。道理就这么简单。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一爻出“状况”了:其它六爻都是拿“龙”说山,为何“九三”却出来个“君子”?这里如果用苏轼在《东坡易传》说的一句话为解笔者以为最恰:“‘九三,非龙德欤?’曰:‘否。进乎龙矣。此上下之际、祸福之交、成败之决也。徒曰龙者不足以尽之,故曰君子。’”苏轼这段话大约是这个意思:“九三和九四两爻刚好是内外卦交界之处,是祸福成败演变最激烈的地方,自己该如何办最难拿捏,所以一天到晚都得战战兢兢地加小心。这里若还用龙来作比喻不足以说清形势,所以要用君子来作比。”即本来全卦的爻辞都是以龙喻人,《周易》作者见九三这一爻含义实在太复杂,于是不再用龙比喻而干脆直接写人了。 也许有人好奇“九三”这位置为什么这么严峻?笔者试举一例: 某人为副科长兼任第一组组长,上面的直接领导为正科长,厂里最上面的一把手是厂长。按《乾卦》排列他们的位置分别为: 某人为九三 正科长为九四 厂长为九五 一眼便知,某人若更图进取,非通过九四这一关不可,而九四为了保护自己是不会对九三掉以轻心的。另外,九四可直接“面圣(见九五)”,而九三要面圣就得小心九四的忌讳。况且这个科里还有其他组长呢,都在找竞争机会超越九三企图达到九四的位置。而九三若达不到九四的位置,则永远也变不成九五。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这“君子”要“终日乾乾”的原因了。 九四:或跃在渊 --- 自由地出入水中。“跃”字可知其自由。 九五:飞龙在天 --- 飞到天际了,天才是龙的归宿。 上九:亢龙 --- “亢”应是龙的形态,似应解释为“直”,龙以善曲为特性,“(僵)直”自然不“吉”,故“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 --- 假如是你《周易》的作者,在构思这一组爻辞,这一爻你会写什么?最前面五爻罗列的都是龙所处的位置,紧上面的第六爻开始写龙的形态,那这一爻呢?自然还应接着写龙的形态,而不会突然写起龙的(不想当首领的)心态! 为了弄清“群龙无首”究竟是龙的什么形态,只要作一个简单类推即可: 上九 = 有悔 用九 = 吉 有悔 vs 吉,其含义正好相反,对不? 后果既然相反,其前因通常也相反,对不?如此则: 因“亢”等于“直”,故“有悔”; 那么“群”等于“曲”,才能“吉”,对不? 类推成立,剩下的就是从文字上证明“群”可以解释为“曲”了。幸运的是:咱们中国有位叫闻一多的研究古文字的前辈已经为咱们把这个活儿干完了:“群”乃“卷”字的通假,一音之转而已。“卷”即“曲”也,如“云卷云舒”。龙既曲,则“无首”也顺理成章了,蟠曲起来的蛇不大容易看清它的脑袋,龙亦如此。 现在再来串读这七条爻辞,已流畅无滞!前五爻用龙所处的五个不同的位置来比喻成功的过程。而最后两爻则是对成功人物的告诫: 上九:你得势了,却不可“亢”,亢则有悔,此可比毛太祖晚年文革之乱; 用九:然而,你若亢而知曲则吉,此可比蒋公晚年治理台湾。 笔者这篇临屏小文到此就要结尾了,忽听远处有人问道:“你还没解释为什么‘田’不是‘田地’哪!” 其实非要解释就得接着说第二个故事了:《乾卦》里的龙并非“真龙”,而是天上的星座。孔子在《系辞》里就说:“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科学证明自然界里并没有“龙”,“龙'不过是咱们古人精神世界里的产物,而这“龙之精神”在物质世界的基础却是“鹿角、驼头、鬼眼、蛇项、蜃腹、鱼鳞、鹰爪、虎掌、牛身”的组合。所以,古人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根本无法看到“全须全尾”的龙,又怎么能把龙“潜水、出水、在渊、在天、亢、卷”的情景描述得如此逼真呢?答案就是:古人看到的这条龙其实在天上,星座是也,它的名字叫:轩辕星。该星座共有14颗星,恰好组成一条倒垂天际的龙,龙头两边各有一颗亮星,夸张地象征它的双角。在它随着北斗旋转到天空中不同的位置时,就有了《周易》作者观察到的“潜水、出水、在渊、飞天、亢、卷”等不同情景。至于为什么在不同的位置就会象征不同的吉凶,那,可就是第三个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