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跋《五律.秋蝉(步骆宾王同题韵)》兼论原玉
俺早先写诗好雕饰词句,模仿谢灵运啦,骆宾王啦,这类以赋笔入诗的风格,而赋的字面风格最具炼字的特色。初唐诗人如王勃、骆宾王等人,都在赋上下过狠功夫。之后盛唐乃至晚唐则多专心于近体诗。李杜写的赋都远没有他们自己的诗出名。
为此,俺早先的诗颇受诟病,常有人“友好地”问:“俺读李杜的诗一看就懂,为啥你写的俺看不懂?”俺也“友好地”答:“您的一看就懂的李杜的诗都是您在中学课本里学过的,请拿本李白全集再看看里面有多少诗您还百看不懂?”哈哈,诸如此类。后来俺回避雕饰走通俗的笔路,又有人说了:“你的诗大多近似白话打油。”于是俺请他评论一下李白的“窗前明月光”和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不过这首俺倒稍微“回顾”了一下当年玩炼字的路数,估计又不能“一看就懂”了。同时俺猜想原玉-骆宾王这首《秋蝉》对不常读古诗词的人来说也非“一看就懂”,炼字不说,还有典故。另外骆宾王的诗不像李杜的那么常见,课本里出现的不多,记得有一首《咏蝉》。呵呵。就先跋拙作吧,之后再评论骆宾王的大作:
【五律】秋蝉(步骆宾王同题韵)
避霜栖剩叶,风劲梦难安。
雀口唐螂楚,湖睛晋鬓潘。
君贤崇双翼,露净洗高冠。
自顾唯清影,余鸣不胜寒。
题目既为“秋蝉”,下笔自然要照顾这两个字。“霜、剩叶、风劲、余鸣”皆具秋意。颔联的
雀口唐螂楚,湖睛晋鬓潘。
里来典故啦!呵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楚庄王要伐晋国,国务院总理孙叔敖劝阻说:“螳螂待要捕蝉,不知黄雀已躲在后面要吃它,而树下的童子却正拉开弹弓要打黄雀。”一下提醒了楚庄王,意识到楚国也有自己的后顾之忧,就放弃了伐晋的打算。
那么啥叫“雀口唐螂楚”?这可就纯属舞文弄墨地“搞笑”了。诗词技巧是啥?其实就是舞文弄墨,玩弄文字。而其终极目的就是求新。这里的“楚”,不是楚国了,是“痛楚”:黄雀嚼着螳螂,香!黄雀口中的螳螂,痛楚!哈哈。一定有人问:“为啥是‘唐螂’?”对呀,为啥涅?因为要和后面的“晋鬓”对仗!就谐音一下,让它变成唐朝的郎了。
那“湖睛晋鬓潘”中的“潘”又是咋回事儿?潘就是潘安,西晋著名的文人,同时也是中华古今第一帅哥,“潘安之貌”早就成了“美男”的代名词。但他命苦啊,仕途不顺,结果才32岁就愁得鬓生银丝。从此,“潘鬓”也是“少白头”或“忧愁”的代名词,后来引用这个词的人不知就里,干脆等同“霜鬓”来用,孰知32的岁的霜鬓跟90的霜鬓心中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好,典故算明白了,可那“湖睛晋鬓潘”是不是还得说说?咋读着介么别扭涅?咱们上回书说到,这只剩叶中的螳螂,就要被螳螂抓住了,谁知苍天有眼,后面有只黄雀把螳螂给吃了。多悬哪,但危险还木全过去,要是那黄雀胃口大,吃完了螳螂会不会再接着吃蝉?可见此蝉处境之无奈。它能不愁吗?愁啊,结果就“潘”了,也就是“少白头”了。它自己看不见哪,可那秋湖眼睛尖哪,已经看到了。
唐螂楚,晋鬓潘,虚实变幻颠倒颠。呵呵。唐郎原是螳螂,为了晋鬓,它成了唐螂;鬓潘本为潘鬓,见到螂楚,顿时鬓潘。楚非楚国,潘非潘安,而事出却在楚国,鬓也属于潘安。介文字之奇,尽在玩弄之间。哈哈。
颈联典故又来料!
君贤崇双翼,露净洗高冠。
有人奇怪了:“没有典故啊,不就是说蝉翼吗?”是,说的是蝉翼,但其中还有蝉翼的故事。咱们中国古代的官帽,大约到了魏晋就是编织的了,很薄,透气,猜想可能是为了戴在头上轻松舒服,常被比喻为“蝉翼薄”等字眼,其中有个“清”的寓意。后来发展成“帽翅”,帽子两侧一边一个,更像蝉的双翼了,看京戏常见到。传为宋太祖赵匡胤“发明”,戴上这种官帽走路不能左顾右盼、东倒西歪,容易碰到帽翅。取个“清明正直”的寓意。官员们也都喜欢,盼着“步步高升”:传蝉有个习惯,只往上爬,从不后退,不知然否?
贤明的君主敬重的是清正的臣子,如蝉翼之镂空透明,且正直不斜;做为大臣则要爱护自己的名声,常用干净的露来洗自己官帽,不要沾染污水。其实这一联也间接赞赏了剩叶中这只蝉的清高。呵呵,俺又人老话多料。所以最后尾联两句就不多说了。
下面评论几句原玉:
原玉:秋蝉(唐 骆宾王)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暂安。
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
自怜疏影断,寒林夕吹寒。
顶联无大事,九秋即深秋。
颔联有大事,听俺道原由:读到
隐榆非谏楚,噪柳异悲潘。
这两句,不难看出,骆宾王用笔总有赋的色彩。上句说榆树,下句就要说柳树,总要树木对树木,还有他《秋云》中也是上句说东,下句就说西,这种相同门类对仗是他一个特点。大家可以想一下,说的都是蝉,在这棵上如此,到那棵树上这般,是不是颇为重复?请一起读杜甫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上一句是翠柳,而下一句则换成青天,不是视野更大,变化更美?若写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落黄杨。
是不是索然乏味?是不是视野无变化,诗意无推进?但木有办法,骆宾王年代的诗人们还习惯这样写。
“谏楚”和“悲潘”的典故上面已经解释了,其含义则不言自明。
那么颈联的
分形妆薄鬓,镂影饰危冠。
又是啥意思呢?说的还是蝉翼和“官帽”的关系!虽然俺看到了“分形”二字,但对晋代官帽是否有帽翅仍拿不准,应以可靠资料为准。俺话是不是又忒多了。好!最后两句也不说了。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