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到天津上特別中專時才十幾歲,那時人們的月標準工資是:剛上班28元,轉正後32元,30斤糧票。物價:2兩的饅頭2分錢一個,素炒小白菜一碟(相當於兩大炒菜鐵勺滿)5分錢。俺因少數民族有獎學金12元,遠不夠花,時正隨師叔習武吃得多,且喜食羊肉,每月還得跟老媽要30元。餘下的錢多花在買書上。
天津有個瀋陽道,是最有名的“古董”街。俺為啥給“古董”二字加了引號呢?因為你得走運才能買到真古董。俺只買書。 周末放學早,騎車奔瀋陽道,有賣古書的,一堆,就這《李太白集》是全的,共八本,要30元!俺就給5元,矯情老半天,要8元。俺“大怒”,站起來就走。別處轉悠了老半天,捨不得,又回來蹲那兒了。以為俺認頭花8元呢,俺還是就給5元!這賣的也氣暈了:“行,5塊就5塊吧。澀讓你思外賓涅。” 拿着走聽後面有兩人嘚嘚:“這小外國孩兒准咱們天津長大的,騙得了他?” 看!俺這紅髮綠眼有歷史了吧。 這套《李太白集》是上海掃葉山房民國十年石印的,扉頁註明是“仿原本影印”。民國元年是1912,民國10年則為1922.那年月的影印自然和現在的科技含義不同,估計是拍照片後,再按照片刻版後“石印”的。“原本”又是何本?是清康熙文人繆曰芑校訂宋代文人宋次道所編之《李翰林集》而成的《李太白集》。 俺不大熟悉“掃葉山房”,網上google了一下,看到了這麼一篇文章,作者佚名: 近日,拜讀了楊麗瑩的《掃葉山房史研究》一書,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6月第1版1次印刷。為此,對掃葉山房的歷史有初步的了解。掃葉山房,是我國出版文化史上一家著名的書坊,掃葉山房由江蘇蘇州洞庭望族--席氏家族成員所創設,世代相傳,有着近兩百年的發展歷史。 中國書坊刻書歷史淵源流長,掃葉山房,作為我國書坊刻書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清代書坊刻書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發展歷史上可追溯清初,下迄新中國成立之初,刊印書籍品種繁多。其初設於蘇州閭門內,後於一八八零年遷入上海城內彩衣街,並以上海為中心,於蘇滬等地開設五家分店,還先後發起組織蘇滬兩地的書業同業公會,為當時江南一帶的文化出版事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在我國近現代書籍出版史上有着不可忽視的地位。 蘇州洞庭席氏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大家族。洞庭席氏自明朝萬曆開始發家,富甲天下,其子孫繁衍,支系眾多。據考證,與掃葉山房有直接聯繫的是席前席一支,創始人為席世臣。“掃葉山房”名稱的寓意,來源於中國歷史上的“校書如掃落葉”之典故,如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二十五云:“宋宣獻博學,喜藏異書,皆手自校讎,嘗謂校書如掃塵,一面掃,一面生,故有一書每三四校,猶有脫繆。”即把書中的訛誤比喻為塵埃落葉,勘定訛誤則有如掃塵或掃落葉,旋掃旋。 掃葉山房,是舊中國歷史最長的一家書店,從清初至新中國成立,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楊麗瑩博士將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放在清代書籍出版印刷這一冷門上,實為難人可貴。《掃葉山房史研究》一書,以歷史時間為序,對掃葉山房發展史上的一些關鍵性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考證了掃葉山房的創辦年代、創辦人及其相關重要人物的生平與交遊,糾正了當前學術界關於掃葉山房發展歷史的一些說法的錯誤之處,考察了該書坊所刊印的主要古籍的內容與版本的特點,並對其特點的形成與當時社會、學術文化的關係加以探討,為研究我國古籍版本文化的歷史變遷,為藏書界、出版印刷界了解清代書坊刻書,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這套《李太白集》俺一直帶在身邊,睡前常躺床上翻幾頁。朋友勸買本新的李太白的集子,說沒跟這套書值錢呢。俺說,書就是讀的,不是供起來的。就算得了孔子當年親手翻斷繩子的《周易》俺也照讀不誤。 掃描幾頁貼來,給諸詩友逗個趣唄:
覺得《將進酒》最體現李太白詩最高藝術境界! 詩曰: 廿年翻看頁全松,白線朱絲信手縫。 任是採石墳里物,紙輕詩貴不心疼。 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