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柳】这个词牌,《龙榆生谱》不载,《钦定词谱》如下:
章台柳,章台柳! 平中仄,平平仄!
昔日青青今在否? 仄仄平平中中仄。
纵使长条似旧垂,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也应攀折他人手。 仄中平中中平仄。
先逐句讨论其格律是否符合声韵原理:
章台柳,章台柳! 平中仄,平平仄!
--- 不难看出“平平仄”是从“章台柳”三字的读音而来,但,第一句为啥成了“平中仄”?毫无道理。因为【章台柳】的特色全在于前两句习惯用叠韵,即三个字重复一次,那么第一句如果“平中仄”,第二句自然也是“平中仄”,哪有两句不一样的道理?若这前两句不用叠韵,则这个词牌的特色就不存在了,干脆填【桂殿秋】就是了。有趣的是,这个【桂殿秋】和【章台柳】恰好韵分平仄,一雌一雄。呵呵。
愚意,这前两句大可填为
中中仄,中中仄
如此则题目名称的适应性增加,更有诗趣。
昔日青青今在否? 仄仄平平中中仄。
--- 这句第六字可中并不可取,因为它恰在节奏点上,所谓“二四六分明”是也。若全句填成“仄仄平平平平仄”,四个平声连在一起,则声调的抑扬顿挫感必然消弱。愚意此句大可填为:
中仄中平平仄仄
有人或问:为啥你前两句建议自由的“中中仄”,而这句要沿用律句?正是因为前两句“自由”了,所以这一行才要把作者再拖回格律中来:都自由了,旋律也就没了。
纵使长条似旧垂, 仄仄平平仄仄平,
--- 看这《钦定词谱》,上一句“瞎中”,这一句又一个字不许中,不是也没道理?其实可填为:
中仄平平中仄平
套用律句即可。
也应攀折他人手。 仄中平中中平仄。
--- 刚说完,它这一句又“瞎中”了,若填作
仄平平平平平仄
成啥玩意儿了?呵呵。所以还是沿用律句之
中平中仄平平仄
总结全篇,则“胡杨谱”为:
(章台)柳,(章台)柳! (平平)仄(韵A),(平平)仄(韵A)!
(昔)日(青)青今在否?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A)。
(纵)使长条(似)旧垂,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也)应(攀)折他人手。--- 注意啦:“折”古读为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A)。
注:
1:“()”号中的字可“中”; 2:第一行两句建议叠韵并使用感叹语气。
词牌介绍罢了,再就【章台柳】这个词牌的构思心得闲侃几句:
这个词牌很短,全篇用仄韵,而前两句习惯用叠韵感叹,细品,颇有歌谣的味道。适于写略带怀古感今色彩的长吁短叹,或慷慨激昂...
感觉开头两句的叠韵,题材选得是否亮眼,为成功关键。而第二句须转折,要借叠韵的内容说山,为最后两句的议论蓄势。如例词所引韩翃所作这首:
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 也应攀折他人手。
故事发生在唐代:柳氏是位有才有貌的歌妓,韩翃乃大诗人,时正贫。柳氏名正著,却独具慧眼,嫁与韩翃。后淄青(山东一带)节度使侯希逸聘请韩翊为从事,恰淄青正值扰乱,韩翃就把柳氏留在了长安。一去就是三年,那是木有伊美儿,遂音信全无。谁知战乱中番将沙吒利早把柳氏给抢走了。再后来韩翃托人带给柳氏一首诗,就是这首《章台柳》。柳氏答诗为:
杨柳枝,芳菲节,--- 两句未用叠韵,枝未押韵 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 纵使君来岂堪折。--- 注意啦:节别折 古读皆为仄,它们是押韵的。
--- 柳氏虽通文墨,却非诗人,不宜以格律褒贬之,呵呵
可见人生悲欢之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