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评诗论词:写得比崔颢都好的登楼之作 咱们东胜神州有四大名楼,它们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鹳雀楼。其实冷眼来看,这楼们也木啥了不起的,关键就是得了好山好水的地利了,若把它们都弄到俺们大西北的沙漠上去,肯定没人搭理它们。它们的成名更是沾了中华文学的光了,崔颢要是没写“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楼失色;范仲淹不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无名;王勃没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滕王阁暗淡;而王之涣要是点不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但凡有个脑子就知道的真理,抠门儿的当代山西人咋会重建鹳雀楼?呵呵,玩笑。 四篇诗文,哪篇写得最好涅?自然很难评价,但若以感染效果相同,看谁最节省墨这个条件来衡量,王之涣的【五绝】取胜。原文如下: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历代评这首诗的人太多了,不外乎两点: 一:方寸之间写出万里天地之势,就像山水画一样,几笔下去,浓淡相间,眼里顿时万里之遥。 诗画一理:白日依山,是远景,多远涅?落日有多远就是多远;“黄河入海流”有人说是近景,当然可以这样理解,但非理解为远景也未尚不可,一眼望去,连黄河入海都看到了,说明楼高啊。一定有人会说:看不见,从山西能看到东海否?对介些人俺就会说了,要懂得“浪漫”,浪漫主义的诗词手法,李白都可上青天览明月,就不许人家王之涣看得远一些么? 二:有推崇其行文高明的,说:全篇两联皆用对仗,首联两句死对,尾联两句活对,按理说全篇都用对仗会死板的,但人家写的这首就是看不出死板。被历代评论者yy起来没完的就是前人沈德说的:“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啥叫“骨高”?有点儿故弄玄虚不是?要是按俺陋见,其实就是“立意”不同凡响,虽然用了一句类似常识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却蕴含了更深的人生道理,抒发了人志有限,而天道无涯的感叹。 这首登楼之作,俺觉得比崔颢的黄鹤楼还写得略胜一筹,首先是字少,其次是让读者感觉到一种活力。崔颢的那首则除了让人无奈之外,剩下的就是喝闷酒儿了。 思考题:早晨太阳刚出来和傍晚太阳就要落山之时都是红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大家都熟悉,可为啥王之涣却在诗里说:白日依山尽涅?请诸位抢答。呵呵 王之涣真是个“可怜的”人,诗写得这么好,流传下来的忒少,只有六首。另一首著名的诗则是他的【七绝】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喜欢古典诗词的人有谁还不知道这首诗吗?木有。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曹雪葵 |
|
留言时间:2013-05-20 23:40:28 |
|
|
谢 若退兄 留玉!
>>>> 王之涣虽已登临鹳雀楼,纵能千里尽收眼底,奈何西有高山,也只能见“白日”落山。
若退兄所言极是,与前头绿岛兄的看法也基本一致。查资料有解释为阴天啥的,实难说通。 |
|
|
|
作者:若退 |
|
留言时间:2013-05-17 21:34:46 |
|
|
恭喜佳文上导读,不然失之交臂矣。凑个热闹抢答一下,一家之见而已。
“白日”谓太阳落山之时十日尚早,还比较明亮,未呈现“夕阳”之红。此山区丘陵之地常见之景,山高人低之故。平原之地,人稍临高处则多见“残阳如血”。王之涣虽已登临鹳雀楼,纵能千里尽收眼底,奈何西有高山,也只能见“白日”落山。 |
|
|
|
作者:queen |
|
留言时间:2013-05-17 07:40:44 |
|
|
|
作者:莺歌燕语 |
|
留言时间:2013-05-17 05:28:42 |
|
|
|
作者:曹雪葵 |
|
留言时间:2013-05-17 00:45:00 |
|
|
阿妞兄的“白日”注释妙不可言!呵呵
一人兄提到的纪晓岚轶闻很逗趣,颇显句读的功力,跟学雅兄那则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比诗的轶闻一样,都很耐品。唐代边塞诗不少,有真是特色其实不多,主要是:
高适 本来就是带兵之人,出入蓟北有年。《燕歌行》为其力作
王昌龄 似乎是以游历者身份随军到西部边关的,一首“秦时明月汉时关”成名
岑参 也值得一提,与高适并称 高岑,两度随军出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这两句就足以成名了。
王之涣 家在山西,究其任侠纵诗的性格,自己进入过边塞是肯定的,否则“黄河远上”那首不会这么传神
另一位是王翰 传下来的诗仅十四首。也是性格豪迈好饮,倜傥不群,也是山西人,保定太原附近,靠近北塞,有出塞经历自不必言。让他成名的那首诗大家都熟悉: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还有位李益 也是出过塞的,成名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跟着姓李的走,还有李颀,他最著名的边塞诗有
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但他好像没有边塞为官的经历,也属于性格豪放,游历过边塞的人
最后还有崔颢,小崔是“有文无行”的性格,年轻时诗多浮艳,从军之后改过,写起边塞诗来,是否亲自到过边塞,则很难说。
唐代其它边塞诗,大多是利用题材的抒情之作了,不必亲临边塞,诗也多写得无真实感,不如前面这几位。 |
|
|
|
作者:阿妞不牛 |
|
留言时间:2013-05-17 00:39:02 |
|
|
其实,白日对黄河,就是图一个平仄工整,白日古语读去声或入声。另外,白日依青山而落,色彩对比鲜明,工笔水墨写意,再自然不过。到了老王这样程度,出神入化信手拈来,全不要雕琢斧刻。这样功力,只能靠修炼造化。 |
|
|
|
作者:阿妞不牛 |
|
留言时间:2013-05-16 23:48:30 |
|
|
😄! 老王在文革批斗会上坦白了,白日就是说国民党的青天白日,他们到尽头了。如果他写成l了红日,那肯定成反革命了。 |
|
|
|
作者:天下一人 |
|
留言时间:2013-05-16 23:35:19 |
|
|
记得以前看过纪晓岚的一个趣事, 说他抄了一遍这诗给乾隆, 可惜没有仔细, 少了白云间的"间"字. 乾隆笑他, 他鬼才一来, 就说不是诗歌而是首词, 断句为: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龙颜大乐. 高实在是高! |
|
|
|
作者:曹雪葵 |
|
留言时间:2013-05-16 23:17:49 |
|
|
女王陛下,按照古韵,比如《平水韵》,流和楼属于同一个韵部:
下平:十一尤 尤邮优尤 流 旒留骝榴刘由油游猷悠攸牛修羞秋周州洲舟酬雠柔俦畴筹稠丘邱抽瘳遒收鸠搜驺愁休囚求裘仇浮谋牟眸侔矛侯喉猴讴鸥 楼 陬偷头投钩沟幽纠啾楸蚯踌绸惆勾娄琉疣犹邹兜呦咻貅球蜉蝣辀帱阄瘤硫浏庥湫泅酋瓯啁飕鍪篌抠篝诌骰偻沤[水泡,名词]蝼髅搂欧彪掊虬揉蹂抔不[与有韵"否"通]瓿缪[绸缪]
如果按照新韵,则是:
十二、谋求韵 ou,iu,iou
应该都是读者顺口,听着顺耳,约定俗成,之后再总结成韵表。如秀xiu,宙zhou,一起押韵很顺口
在通押韵这一点上,俺觉得南方同胞分得比较细,如ing,eng,ong通押,有些南方同胞认为不合理,而北方同胞则觉得很顺。这是各自的地方口音不同造成的。新韵基于普通话,而普通话有基于北京话,所以新韵北方人容易全盘接受 |
|
|
|
作者:吃香喝辣 |
|
留言时间:2013-05-16 19:53:12 |
|
|
|
作者:queen |
|
留言时间:2013-05-16 14:31:59 |
|
|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请教:流liu和楼lou为什么是押韵呢?这种韵是如何规定的? |
|
|
|
作者:pumbaa |
|
留言时间:2013-05-16 12:49:26 |
|
|
谢谢小童网友指点。那首《长干行》看到过,只是不知道是崔颢所作。 |
|
|
|
作者:queen |
|
留言时间:2013-05-16 12:32:57 |
|
|
|
作者:曹雪葵 |
|
留言时间:2013-05-16 10:29:53 |
|
|
谢思羽兄,绿岛兄,学雅兄,pumbaa兄 留玉鼓励!
>>>>>> 至于为啥写“白日依山尽”?绿岛猜这就首诗是写他当时看到的景象和感想。鹳雀楼在华山的东面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当时一定不是日落之时,所以是白日,而华山在60公里远处,又是如此之高,太阳在白天被华山遮住了,所以”白日依(华)山尽“啦,
俺也是疑惑,山高应可以算一个解释,发现有人解释为“实写”太阳,不过俺估计唐人不大知道光谱道理。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也颇引人疑惑: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比喻可以理解,水是从上往下流的,但王之涣的水“远上”就有点儿那个了。所以俺的理解:无论“白日”和“远上”都是诗的“浪漫”,着眼点不在于“说理”,而在于“抒情”,估计有点儿形象思维了。
>>>>>> 在下孤陋寡闻,未知【凉州词】为登楼之作。曹兄可否补教一二?
俺的理解:凉州词不是王之涣“真正的登高之作”,虽全篇的意象为高瞻远眺,但细看还是作者思绪里的景像,因为场面太大,非目力所及,黄河和玉门关之间的距离约千里之遥,只能是想象。为此有些解者竟然以为“黄河”是“黄沙”之误,这些人之追求语句的合理性,却忘了诗是可以夸张想象的。
>>>>>> 要论豪迈,太白的【将进酒】千古之下无人出其右;
记得有次在坛子讨论唐诗之第一,跟诗友们讨论,俺居然把《将进酒》排到综合第一。七绝好像是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
|
|
|
作者:小童学雅 |
|
留言时间:2013-05-16 08:42:14 |
|
|
在曹兄地界斗胆放肆一番了。
鄙人以生为中国人自豪,唐诗宋词大概是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文无第一。除曹兄的好介绍外,唐诗中,要论豪迈,太白的【将进酒】千古之下无人出其右;要论优美华丽,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莫属;要论律诗工整深邃,首推杜老【七律 登高】;要论笔墨精巧意蕴无穷,当归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
|
|
作者:小童学雅 |
|
留言时间:2013-05-16 08:10:42 |
|
|
绿岛兄好。
=============================
【长干行】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七夕宴悬圃二首】 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时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
|
|
|
作者:pumbaa |
|
留言时间:2013-05-16 07:40:56 |
|
|
我觉得除了节省笔墨,整体来看,也是王之涣这首最好,说不上道理,就是喜欢。
崔颢那首《黄鹤楼》是李白为它扬了名的。也没看到崔颢有其它诗作流传下来。 |
|
|
|
作者:绿岛阳光 |
|
留言时间:2013-05-16 06:39:16 |
|
|
问小童君好!学生绿岛代小诗魔老师答:没说[七绝。凉州词]是登楼之作呀?呵呵。 |
|
|
|
作者:小童学雅 |
|
留言时间:2013-05-16 06:31:44 |
|
|
赞同曹兄好讲解。
盛唐诗人骨高,概因皆有盛唐气势。王之涣、王维、王昌龄、高适们笔下的边塞虽苦却壮烈广阔、大气磅礴。到了晚唐,就大多只剩愁苦不见骨高了。
“王之涣诗写得好,可是保存下来的诗却仅有六首,首首都堪称精品。他的诗之所以这么少是有原因的。据说他死后,他的一个表弟为其整理诗集,差不多完成时,却不慎因为灯烛失火,大部分诗歌都付之一炬了,真让人扼腕痛惜。”
========================================================= 据关于【凉州词】这首诗,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 ”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四人中之“最佳者”结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家于是大笑。四歌妓问明情况后竞拜。并请“俯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 =========================================================
在下孤陋寡闻,未知【凉州词】为登楼之作。曹兄可否补教一二? |
|
|
|
作者:绿岛阳光 |
|
留言时间:2013-05-16 06:17:20 |
|
|
又上了一课哈,同意小诗魔老师,王之涣的这首登楼诗最好,有气派,意义深远,好记易懂。至于为啥写“白日依山尽”?绿岛猜这就首诗是写他当时看到的景象和感想。鹳雀楼在华山的东面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当时一定不是日落之时,所以是白日,而华山在60公里远处,又是如此之高,太阳在白天被华山遮住了,所以”白日依(华)山尽“啦,呵呵。不知正确否? |
|
|
|
作者:思羽 |
|
留言时间:2013-05-16 05:50:39 |
|
|
叮....答案:是冬天/半阴天。另:我认为《凉州词》是写得最好的登楼诗。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