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士”为谁?“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是也。三人皆战国时齐景公豢养的勇士。齐景公则是齐桓公的重孙(第四代),他当时正渴望着像他太爷齐桓公那样也能在中原争霸。“三士”却只赐给他们“二桃”,这主意是谁出的?是齐景公的丞相晏子出的。很损哪:士多桃少,必然相争。若这“三士”果然智慧,说俺们三人必须每人一个桃子,少了俺们谁也不吃!这下晏子的主意也许就落空了。可这“三士”就是三匹虎啊,非要自己先争起来:公孙接说他自己曾搏杀过猛虎,功可食桃,先取了首枚;田开疆说他自己两次立战功保卫了齐国,功也可食桃,紧接着取了第二枚。古冶子一看桃没了,拔剑大怒,嚷道:俺曾入黄河杀了巨鳖,才救出了落水的国君,功比你们二人还大。快把桃子给我拿过来!公孙接、田开疆二人一听,对呀!自己的功劳真的没有他大,倒先抢了桃子,顿绝羞耻,便先后拔剑自杀了。古冶子一见也后悔了,觉得自己为了颗桃子就逼死了两位好友,活着还有啥劲?于是也挥剑自杀。至此,晏子“二桃杀三士”的主意终于获得完满成功。
估计有人会问哪,介故事是真的吗?该有此问,反正俺觉得悬乎:介“三士”也太粗豪憨厚了,憨厚得甚至有点儿蠢。很有可能是晏子杀这三人的计谋太阴损,不愿让后人得知真相,才造出这么个离奇的故事让大家面子上都好看。可这晏子究竟为了个啥非要把这三人弄死涅?对此,人们大约有正反两个说法:
正说:本来晏子在朝中是一人独大,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来了之后,因他们的武力和战功大得齐景公的赏识,以致于这三人傲慢得看到晏子过来跟他们客气地打招呼,都爱搭不理地不起身回敬。晏子预感到自己手里的大权会旁落,就不知在齐景公耳边吹了些什么风,竟得以把三人处死。如此说来,那就是晏子嫉贤谗害了,而这“三士”应该值得同情和哀叹。
反说:“齐景公+晏子”这个“君+相”配伍,远比不上“齐桓公+管仲”当年所具有的威力,所以齐景公要学他太爷齐桓公来与列国争霸恐会引来误国的错误,非常严重,所以晏子才竭力要阻止齐景公朝这个方向激进。可偏在此时,齐景公却找到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士,都自谓能征惯战,无人能敌,跟齐景公的争霸思路是一拍即合。众所周知,争霸需要的是国力和民心,岂有凭几个勇士就能成功的?哪个国家找不出几个勇士啊?所以,要改变齐景公的想法,这“三士”必须得死。如此说来,晏子设计处死他们是为了国家,出自公心。
正反两说都属于讨论,难成定论。而“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最完整的出现是在《晏子春秋》这本书里,虽托晏子之名而实非晏子所作,大约成书在秦朝前后。书中是这样写的: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 “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恰是“三士”怠慢晏子的描写。
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 以上是晏子向齐景公提出的要“杀三士”的理由。其实凡国家遇事,不问青红皂白就要“招勇士,调救兵”反而往往生乱。汉末分裂成魏蜀吴三国的起因恰是调“董卓进京”造成的:招一匹虎来把狼赶走了,接下来还得想法再赶走这匹虎。若赶不走,不是反被虎吃了?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 俺上面还没说完呢,看到了吧,到这时候就算想杀这“三士”,一时都找不出能杀死他们的将士!三人直接成孙悟空了,装进老君的八卦炉里烧都不行。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 晏子却认为他们有勇无谋,于是就想出了“二桃杀三士”这个计策。如果说真的用桃就能杀了他们,俺是不信。您以为那是王母的蟠桃啊,吃了能活一万年?否则谁抢啊?要是把桃子换成了“貂蝉”么,有可能。所以俺怀疑晏子的计谋一定是阴损得上不了台面,所以才说用的是“桃子”。当年刘邦得天下人被传说靠的是“三杰”?其实是“四杰”。除了张良、韩信、萧何之外,还有陈平!但陈平给刘邦出的计谋也都太阴损,不能见光,所以才未透露出来,故史书不载,而陈平到共和建国时,也得牺牲自己应得的荣誉,主动放弃“第四杰”的光荣称号。
历史上,为“三士”叫屈的有两位大名人,一位是诸葛亮,一位是李白。传诸葛亮写了一首《梁甫吟》,专要为“三士”平反:
梁甫吟(传为诸葛亮所作)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 其中“文能绝地纪”这句大可商榷,果然如此,“三士”怎能轻易地就被两颗桃子给杀了呢?难道他们不动大脑吗?诗最后还直接把凶手“国相齐晏子”给揭发了出来。
“梁甫吟”又称“梁父吟”,是古代流传于山东梁父山一带的民谣,题材多写英雄好汉,山东自古出好汉是也。咱们中国从古至今搜集民歌而提炼成诗歌体裁的主要有:春秋时的《诗经》,战国时的《楚辞》,还有汉代的《乐府》。而“梁甫吟”正是被收录进《乐府》的体裁之一。如其说它是一个“体裁”,不如说是“题材”,凡冠名为“梁甫吟”的诗歌,其内容总要描述英雄豪杰的事迹。而其章法和句式却无严格限制,可五言或七言,也无须迁就格律,唯押韵是必须的。押韵也较自由,看临韵通押,可换韵。如李白有一首《梁甫吟》则是这样写的:
梁甫吟(李白)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我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嵲屼当安之。
--- 篇中被着墨的英雄好汉有“姜子牙、郦食其”,还有李白他自己,正自以为怀才不遇地等着实现他英雄豪杰的愿望。其中一句“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也是毫不犹豫地把晏子揪出来做凶手。以诸葛亮和李白的智慧,不会不怀疑桃子的可疑,但这件事有头版头条的效果啊,两枚桃子杀死了三位豪杰,多吸引读者的眼球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