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几首古诗特别精彩,赏析几句:
为介绍七绝举隅第53法,俺找了几首古诗作例子,都写得非常精彩!忍不住从中挑出几首来赏析一番:
一: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唐代大音乐家,能自谱自唱自己伴奏,可谓全才。他跟王维的私交颇深,王维那首《相思》,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正是写给他的。这首诗在不同的集子里也有把题目写成《江上赠李龟年》的,可为佐证。唐人口里的“江南”并非苏杭,唐代的苏杭还不那么繁华,所以白居易才在那儿大搞土建,如在西湖上建“白堤”。而唐代的“江南”其实是湖南地区。李龟年流落江南,杜甫恰也流落到此,二人相逢。杜甫介个感慨啊,于是援笔写了这首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句中的“岐王宅”和“崔九堂”都是唐代当年上层社会里的沙龙,诗句回忆的却是李龟年得意之时。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好风景”和“落花时节”是个反差,来衬托作者自己和李龟年的落魄。第三句句首的“正是”二字成功地强调了这个反差以感染读者,于是这种写法就被冯振归纳为“七绝举隅第53法”。
二:秋闻子规(唐·吴融) 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红压叠繁。正是西风花落尽,不知何处认啼痕。
读诗一定要先看准题目:“秋闻子规”这四个字,即“秋天听到子规的叫声”要在诗句中得到渲染,并被赋予寓意。请看:
年年春恨化冤魂,
“化冤魂”何意也?介得从“子规”说起。“子规”即“杜鹃”,杜鹃乃“杜宇”的魂灵所化。那“杜宇”又是谁?是古蜀地区“鱼凫”国的国君。传当年伐商纣王时恰是鱼凫国的军队打了头阵。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也在古蜀地区,跟“鱼凫”一样都是商朝的国家,其兴亡到了唐代已经无史料可查,李白不感到“茫然”才怪。这杜宇是位明君,死后还是放心不下鱼凫的子民哪,因为还有好几个五年计划没完成啊。如此这般他的魂灵就化为鹃鸟,每到农历三月就来催促农人播种。为纪念他,人们后来就把这种鹃鸟称为“杜鹃”。后代也有无聊文人强给杜鹃涂上爱情色彩的,皆误。
题目是“秋闻子规”,作者却先不写秋,偏从春开始,妙!
血染枝红压叠繁。
这位杜宇为国民可谓耗尽心血,每一声啼叫,都带出血来,把花朵染得鲜红。
正是西风花落尽,不知何处认啼痕。
秋天来了!西方已把红花扫尽,让啼干了嗓子的杜鹃再也找不到自己春天啼血的痕迹。此时的“正是”可理解为“恰是、已是”。
三:送曾宏甫知黄州四绝 其一(宋·吕本中) 雨馀天气欲尝橙,栗可煨炮芋可羹。正是一年秋好处,忍令无酒送君行。
题目是“作者送曾宏甫到黄州任知府”,不由想起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这位曾宏甫和苏轼谁先谁后到过黄州?俺前曾说过,读古诗只要诗意已经读通,大可不必跟地名、人名、历史细节等纠缠,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万里长城至少得有五千个烽火台,你游玩长城,难道每个烽火台都要登上去看?
这首诗词句中暗含些许幽默,逐句看:
雨馀天气欲尝橙,栗可煨炮芋可羹。
开篇铺垫的这两句好玩儿,作者说这雨后的橙子最好吃,栗子熟了可爆炒,芋头也可作羹了。素食多么健康啊,两人吃呗。不行,再往下是第三句,要栓包袱了:
正是一年秋好处,
作者话头一转说,可此时恰是金秋季节啊,读者一听这还要干啥?难道非要吃大闸蟹?哈哈。赶忙跑到第四句一看,原来:
忍令无酒送君行。
吃啥都没用,非酒不行,必须好酒!必须干杯!介作者咋跟阿立兄一个性情涅?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