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刘禹锡《陋室铭》的格律
先看原文: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首《陋室铭》是用“骈文”风格写的。大家知道,骈文起于汉魏,盛于大唐。唐代以“诗赋”取士,其中“赋”的体裁即源自骈文的“律赋”。后来甚至连“公文和社交信函”也用骈文来写,皆以四言和六言句为主体,被后代学者称为“四六体”。骈文写文学作品固然好玩儿,但作为公文和社交信函,常会影响内容的精确表达,因为要时时照顾到骈文格式所要求的“排比、对偶、辞藻、格律、用典”等等。于是韩愈、柳宗元等人就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人称之为“古文运动”,骈文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打击。不过等韩柳二人死后,晚唐时期骈文又大兴,李商隐、温庭筠都是个中高手。还有令狐楚,他是唐敬宗时期的当朝首相,写骈文也是拿手好戏。逗趣的是:李商隐是他的义子,李商隐的骈文之所以独冠晚唐,就是他手把手教的(于是引起了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的嫉妒,等令狐绹当政时,没少因此“折磨”李商隐,李商隐很多“无题诗”都是被“折磨”所写)。那么骈文的命运后来又如何?到了宋代,欧阳修领头又发起了第二次“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被后人称为“古文运动”,竟然基本上“摧毁”了骈文,从此“散文”成了主流,才有了咱们中国文学史里的成名人物“唐宋八大家”。
非常逗趣的是:刘禹锡跟韩愈、柳宗元一样,都是中唐之人,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不说,刘禹锡还是韩柳发起的“古文运动”的追随者。那他为啥还用骈文写了这篇《陋室铭》呢?一是这《陋室铭》实乃文学作品,不是“公文或社交信函”,爱咋写咋写,没人管;二是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打破了骈文“四言、六言”句的死板格式,用了较多的五言句,令全篇的气韵流畅灵动,成了传世的妙文。
来!容咱们逐句赏析一番他全篇的平仄格律(---号后为“曹评”):
第一段:比兴点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仄仄仄平,仄平仄平。--- 这两行类似诗经的“比兴”,为后面的“陋室”铺垫。平仄搭配出来的的节奏感很强。请注意出句尾字都是平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一行出句尾句用仄,用来强调“点题”,节奏上也起了变化。好!
第二段:渲染“陋室之不陋”的原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先写陋室所处的荒野之景,用对偶,平仄搭配全合诗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再写陋室来往之人。用对偶,平仄合律。注意啦:出句尾字也是用平声。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继写陋室中所为之雅。变化成散文句式,以避免节奏上的惯性和单调。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最后写陋室对人的益处。请注意“丝竹”和“素琴”的区别:“丝竹”是市井的滥调,而“素琴”是玉堂之雅音。而且这陋室里还没有“案牍之劳形”,“案牍”者,官文档案也。可见这篇铭或为刘禹锡被贬谪时所作。潜台词是:“你们贬了俺,俺现在住土房子了,更好!省得俺一天到晚地看你们那千篇一律的官样文章了。”请注意出句的尾字“乱耳”改用仄声,于是这一整段儿的平仄旋律有了起伏变化,好!
第三段:结论扣题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最后这行还不忘“自我吹嘘”一下,既然介陋室跟“诸葛庐、子云亭”属于一个品位,那么这陋室中,人的品位就可想而知了。哈哈。这两句用对偶,合律。出句尾字也是平声,这在对偶中是允许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 仄仄平:平仄平仄?--- 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见网上有人评论说:“刘禹锡省略了前面的‘君子居之’,可见其谦虚。”介不是胡说八道吗?还有他这样读古书的?那刘禹锡前面还说了“诸葛庐”了,难道那就是不谦虚?
其实刘禹锡追求的是思想境界里的品位,物质世界的“低陋”,并不影响心灵世界的“高雅”。
这一点全篇第一句就已经点明:“山不在高,有虎则名。”哈哈。就像那景阳冈,一个小土冈子,注意不是“岗”是“冈”啊,根本都不算山,就是因为有景阳大侠居住在那里,所以才名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