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如何写铭文? “铭”最早是写在器物或碑崖上面的,内容多为一件事或一个约定,以避免久后忘记。器物则以“毛公鼎”上面的铭文最著名,石碑则以秦始皇的“泰山刻石”传说至今。刻石又称作“碣”,曹公当年就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这个“碣石”应该就是秦始皇的“泰山刻石”。从秦到三国,该石是不是后来人们重立的,都很难说。
后来,铭文就大“泛滥”了,如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贴墙上能常看到,就成了“座右铭”。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否写完以后自己贴在书房壁上,无人得知。但他这篇铭其实就是以“陋室”为题,以励志为内涵的文字。
“铭”一开始时,便倾向于“散文”,无须对偶,也无须押韵。如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上的铭文“戉王鸠浅自乍用鐱”就是一句简单的话:“勾践为自己铸造的专用剑”。不过啥玩意到了文人手上可就“麻烦”了,还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是“既对仗又押韵”,其实这并非“法律上的要求”,而是“写作上的习惯”。刘禹锡何人哪?唐代大诗人,下笔不押韵才怪涅。
“铭文”的写法流传到现在,基本上都要求“对偶(注意啦:不是对仗)和松散押韵(可以通押也可以换韵)”,除此之外,再无其它格律上的要求如:全篇句数,每句字数,平仄如何等等。俺个人潜移默化的习惯是:出句尾字用仄,对句尾句用平,反之亦可。其实上下句尾字都是仄或都是平,又有何不可?
最后附上国共两党“祭黄帝陵”铭文为例:
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祭文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 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 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 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 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 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 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 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
二:共产党中央祭文: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两篇祭文都用四言,为得是渲染肃穆庄重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