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話小說第一人 雨斤 看官,你知道誰是中國近代寫白話小說的第一人嗎? 答曰:魯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918年,36歲的周樹人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意義的白話文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洒家小時候可以把它倒背如流。到今天,還記得它的開篇頭一句: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今天,人們提起魯迅,自然聯想起他那篇篇筆鋒犀利,如刀似箭般的雜文來。其實,魯迅是以小說創作起家的。他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其後,魯迅連續發表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說往往沒有離奇曲折的情節,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並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 例如《孔乙己》裡的“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竊書,那是讀書人自己的事,不能叫偷。。。”孔乙己,人窮志不窮。即使再窮困潦倒,也堅持穿上他那破舊的長衫,以表明自己的讀書人的身份。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後來,孔乙己久未露面。於是,咸亨酒店的老闆,只好抹去孔乙己的酒賬。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筆觸,躍然紙上,深深打動了洒家的一顆少年的心! 據魯迅自己說,他最喜歡的自己的作品就是《孔乙己》,因為“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 魯迅後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映射現實生活,風格從容充裕、幽默灑脫,大異前期。代表作有《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閏土等在中國婦孺皆知。 魯迅小說的主題,多是反封建、反禮教、反傳統,反迷信,反映人性的陰暗面。善於諷刺,用筆深刻冷雋而富幽默感。善於創造典型人物,描寫人物的面貌言語、心理和行動,也善於描寫環境、場面及渲染氣氛。 魯迅年輕時,一開始念的是仙台醫學院。1906年的一天,魯迅在醫專課堂上觀看老師播放的日俄戰爭的幻燈片,裡面有中國人給沙俄當坐探,被日軍逮捕以間諜罪槍斃砍頭,大量本地中國人圍觀。魯迅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遂毅然棄醫從文。 令人遺憾的是,魯迅筆下深惡痛絕的國民眾生像,那種“人云亦云”,“恨人有,笑人無”的阿Q心態和幸災樂禍的秉性,至今仍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有關魯迅的舊事花絮幾則 洒家曾笑問洒家的一位北師大歷史系畢業的朋友:“縱觀中國五千年歷史,如果讓你濃縮為兩個字,是哪兩個字?”朋友答不上來。我說:“吃人。”因為這正是魯迅在《狂人日記》裡要說的話。 魯迅的筆名為什麼取魯迅呢?因為魯迅母親名叫魯瑞。《祝福》裡的魯家,就是他小時候在舅舅家的所見所聞。因此,洒家也曾經有過一個筆名:王平。 洒家大學有個同系的同學田敬琴,原是某劇團的小提琴手,算得上是個標準的文青。他十分崇拜魯迅,就給自己取了個筆名:魚凡。洒家現在的名字,就是受了他這個的影響。 附笑話一則:·笑話:男女不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