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四十回,谁写的?(三) 雨斤 近年来,红学家们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的研究,对程伟元、高鹗人生经历的研究和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越来越认识到后四十回的作者绝对不是高鹗。 综合起来,这一红学新论的主要依据有六: 一、胡适论证“高鹗续书说”的主要依据--张问陶《赠高兰墅同年》诗注“《红楼梦》八十回后,俱蘭墅所补。”之“补”,不能解释为“续”; 二、在程伟元、高鹗刊刻程甲本问世以前,就已经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抄本存在过; 三、程伟元刊刻程甲本、程乙本不是为了牟利; 四、高鹗没有时间和精力续写后四十回; 五、程伟元、高鹗没有必要撒谎; 六、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鹗续写后四十回的所谓“根据”均不成立。 胡适的“考证”可信吗?我们认真地分析胡适的几条根据,显然都站不住脚。他说程伟元找到后四十回太“巧”,说高鹗的话可疑,都是猜测,不足为信。胡适的根据中,最主要的就是张问陶的那首诗,这也是历来认定高鹗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的最主要的根据。 张问陶是高鹗的同年,即他们是同一年考中举人的。他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诗,在“艳情人自说红楼”句下,张问陶有一小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就是依据这个小注,断然认定这就是高鹗续书的铁证了。可问题是,张问陶并没有说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只说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补”不等于“续”呀。 有专家深入研究张问陶后指出:(一)从文献考据的角度看,张问陶的材料不是第一手文献资料。没有互证的文献资料,这种孤证很难作为论证后四十回续书作者的铁证;(二)张问陶与高鹗未必关系又多熟悉。过去,曾有人说高鹗是张问陶的妹夫,这已经证明是误传;(三)张问陶并没有说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只是说“补”,“补”不等于“续”。程伟元、高鹗并不否认他们做了“补”的工作,程伟元在为程甲本写的序中就说:“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不过是“截长补短”之补,不是续书的意思。 而在程伟元、高鹗刊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证明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写的。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中有记载说:“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钞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考试,必携带入围,闽中传为佳话。”乾隆庚戌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雁隅即福建巡抚徐嗣曾,而程甲本是乾隆五十六年辛亥问世的。这就是说,在程甲本问世之前,已经有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钞本。程伟元在程甲本序中也说:“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这与周春的记载完全吻合,证明程伟元、高鹗没有撒谎,他们确实没有续写后四十回,只是做了整理的工作。 在程甲本刊刻之前就有一百二十回的记载,还见于早期抄本收藏者舒元炜写于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的序,也提到《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由于舒序本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乾隆年的抄本,因此学术界对舒元炜的序是非常重视的。序中说:“惜乎《红楼梦》之观止于八十回也。全册未窥,怅神龙之无尾;阙疑不少,隐斑豹之全身。”“漫云用十而至五,业已有二于三分。从此合丰城之剑,完美无难;其探赤水之珠,虚无莫叩。”“核全函于斯部,数尚缺夫秦关;” 舒序中已经清楚写明,他虽然只看到了八十回,很遗憾,但对于找到全书很有信心。“秦关”是用了“秦关百二”的典故,“也已有二于三分”与“秦关”都是说《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舒序本关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说法,比程甲本的刊印早了二年。他的序确切地证明在程甲本之前已经有了一百二十回本。 过去怀疑程伟元、高鹗,认定他们两个人撒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程伟元是一个贪图牟利的书商。他让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为了卖书,就编造了后四十回是他多年搜寻来的谎话,等等。胡适就说过,程伟元与高鹗合作,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又说:“程序说先得二十馀卷,后又在鼓担上得十馀卷,此话便是作伪的铁证,因为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这都是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测,没有任何根据。胡适根本不了解程伟元是何许人。 这些年来研究的成果表明,程伟元从来就不是一个以出书为职业的商人。他是苏州人,出身诗书之家。系宋代理学大师程颐三十一世孙,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他工诗善画,很有才气。他不是一个商人,他一辈子也没有靠出书挣到什么钱。他最后二十年,追随盛京将军晋昌,出关到留都,为幕僚,最后客死辽东。程伟元或许想到了他身后可能会被人们所误解,所以他在程甲本序言和程乙本引言中,特意强调他为什么要刊印《红楼梦》:“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缘友人借抄者甚伙,抄录固难,刊版亦需时日,故集活字刷印。”“是书刷印原为同好传玩起见,后因坊间再四乞兑,爰公议定值,以备工料之费,非谓奇货可居也。”原来是好不容易合成全璧,朋友们又是抄又是借,干脆刊印。刊刻书是要花钱的,程伟元一介书生哪来那么多的钱,“爰公议定值,以备工料之费,非谓奇货可居也。”洒家以为,这是实实在在的真心话,是文人的坦白,决不是假话。 我们今天应该感谢程伟元,如果不是因为他对《红楼梦》高度认识,如果不是因为他刊刻《红楼梦》,《红楼梦》是不是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果不是因为他刊刻了《红楼梦》,我们怎么能看到一个乾隆年间的《红楼梦》本子呢?须知,程甲本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当年在社会上流传的《红楼梦》抄本,由于刊刻成书,乾隆年间的本子凝固下来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的功绩。 高鹗
近年来对高鹗研究的结果表明,高鹗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续写后四十回。高鹗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享年57岁。他是在北京长大的。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据有关专家考证,高鹗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月参加会试落第。正是在他乾隆五十五年会试落第后,第二年即1791年春,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参与整理修订《红楼梦》。所以他的朋友说他“闲且惫矣,盍分任之?”这个时候他才有时间有精力接受程伟元的邀请参加修订整理《红楼梦》。试想,在这之前高鹗积极准备会试考进士,哪来的时间和兴趣去续后四十回呢?《红楼梦》后四十回二十多万字,没有充裕的时间能写出来么?更可况续写要研究前八十回的线索,照顾前八十回的情节和人物,那能是短时间容易续写出来的呢? 高鹗没有必要撒谎,他原本就是程伟元邀请参加一起整理修订《红楼梦》的,他更不是为了谋取名利,如果说是他续写了后四十回,他干嘛要隐瞒呢?实际上,高鹗对他参与了《红楼梦》修订一事很是得意,从不掩饰。他不仅给自己起了别号:红楼外史,还写了一首《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诗:“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有学者研究说,高鹗不仅很得意参与了整理修订《红楼梦》的事情,似乎还有了一些感悟,所以才有了“悟得光明自在禅”。“红楼外史”的别号,也透露出它只是做了“截长补短”得修订工作,而不是续书作者。 最早质疑高鹗是续书作者的是俞平伯先生的助手王佩璋先生。早在1957年,她就在《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一文中指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一向都认为是高鹗,对这问题我有一个很不成熟的看法:我对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有些怀疑,后四十回的绝大部分可能不是高鹗所作,可能真是程伟元买来的别人的续作。”王佩璋之所以怀疑“高鹗续书说”,是出于对程甲本与程乙本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她将程甲本和程乙本做了认真的校勘比较,正是从程甲本与程乙本的比较中,她发现了问题,主要三点:(一)程甲本好,程乙本坏;(二)高鹗不懂后四十回;(三)程甲本第九十二回文不对题。王佩璋发现程乙本根本就不是“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的结果,就是错别字也不比程甲本少,并且是越改越坏,越改越坏的例子约有一百二十处。如果高鹗是后四十回的作者,改自己的稿子怎么会越改越坏呢?再如说高鹗不懂后四十回,王佩璋说,把后四十回越改越坏,已经让人很怀疑高鹗不可能是续作者,不像是在改自己的稿子。结果她又还发现,程乙本的有些改动,竟透露出高鹗竟然不懂后四十回。如第九十回“宝蟾送酒”的情节,第一0一回王熙凤在大观园里“见鬼”了,都是越改越错的明显例子。显然高鹗不明原意,搞错了。这种情况不像是在改自己写的稿子。王佩璋这些疑问非常有道理,程乙本误改程甲本的这种现象,只有一种解释,高鹗是在改别人的作品,不是改自己的作品,所以会出现误改的情况。 既然可以论定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作者,而后四十回确实是程伟元“历年所得”,程伟元和高鹗只是做了“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的整理修订工作。至于后四十回是谁写的,目前无法找到,不知道是谁。那么在《红楼梦》的书上写上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是对学术的尊重,是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