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陛下:习复辟! --小释汉语里的陛下与复辟 雨斤 (首先声明一哈:标题里的“习”字,是“学习”的意思,与习某人无涉。呵呵,上当了吧?) 看过古装电视剧的人都知道,汉语里陛下是对君主、皇帝的尊称。 陛下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贼,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其中,太史公首次使用“陛下”作为对秦始皇的代词。故自秦汉以降,“陛下”也就逐渐演变成了对皇帝的敬称。 东汉许慎的《說文解字》对“陛”字的解释是:“陛。升高階也。从𨸏。坒聲。”明言陛下指的是天子御座下的台阶丹陛。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陛下原指皇帝的贴身侍从,或侍卫。 洒家以为,这些解释其实都很牵强附会,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您想想,在封建王朝的古代,敢用皇上脚下的台阶,或者侍卫,来代指皇帝,你就不怕被杀头么?(人家金三可是用太阳和月亮来代指他爷、他爹的哟!) 如果说陛下是台阶,尚且言之有物的话,那么人们常说的“复辟”一词则更加不好解释了。 很显然,复辟一词是动宾结构。复在这里是动词,是恢复,还原的意思。那么,“辟”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要还原,恢复它呢? 如果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 原来,“陛”和“辟”都是指大象的鼻子,是“鼻”的同音字。“陛下”就是“鼻下”,“复辟”就是“复鼻”。 鸣谢:感谢七分儿的墨宝 李怀林先生认为,在上古汉语里,大象有个双音节的代称:“辟邪”。(其中的辟字,是上辟下象,犹如“襞,劈”等字。是个上古生僻字,我的输入法打不出来此字。)尽管字打不出来,可这个字的读音,仍然是“痹”,或“辟”。古籍里的有痹氏就是有象氏。 崇拜大象的部落氏族,统统尊大象为君,为王,为祖先。慢慢的,汉语里的“辟”字,也就成了君主的代称。辟就是君,君就是辟。古籍里,“君辟”“辟君”连用的例子,不胜枚举。汉字“辟”等同于“君”的例子,在上古的文献里,也俯拾皆是。 例如,《尚書·周書·牧誓·洪範》说:“辟、公、侯,君也。”辟,與皇、王、后、公、侯同訓为君,“是得以「辟」稱天子、諸侯也。” 再如《詩经·大雅·文王有聲》里的“皇王維辟”,毛注曰:「辟,君也。」。请注意,尚书和诗经都比史记和说文解字要早许多,而毛亨则是个明白人。 如此一来,复辟一词就很好解释了:复辟就是复君,回銮再做皇帝的意思。陛下,就是“君下”,君王面前的意思。文革用语“复辟资本主义”,则是引申了复辟的本意,借指让一切已经成为过去的东西,再次卷土重来的意思。 后来,辟字还引申出含有“法”的意思。“辟” 字在早期的甲骨文里作(尸,人体)(辛,刑具)组合,造字本义:行刑杀人。晚期的甲骨文才在“尸”下加上“口”(头颅),强调行刑时砍头的意思。 当然,你可以说,在封建帝王时代,法就是君,君就是法。但从音韵学的角度看,“辟”之所以引申出“法”的含义,也是因为大象。 大象的另一个双音节代称为:“觟䚦”。 觟䚦,又作“解廌”,“獬豸”,是上古的一种神兽。《虞书》载:狱神皋陶(读作:高姚)“方施象刑惟明”。此处的象刑,就是以“觟䚦之角触之”,以明辨是非曲直。解廌(大象)和刑法的关系,可见一斑。 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觟䚦,卽解廌。”而古代的「法」字,写成“灋”,就是从“解廌”的“廌”字引申而来。 所以,“君,辟,法”在古书里,简直就是三位一体,可以互换借用。它们的共同渊源都是大象,和大象那长长的鼻子。 鸣谢:感谢七分儿的墨宝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下篇预告;陕西“王沪宁”也胡说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