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爵位制度 雨斤 前文(· 两件三千年前的嫁妆)曾粗略的提到“公、侯、伯、子、男”。今天来细论一下。 众所周知,学界考证商代史,主要是以甲骨文为标准参考文献。西周史主要以金文,东周(春秋)史主要以金文及《春秋左传》。考察周代的爵位制度也不例外。《周礼》虽然是周代的重要典籍,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周礼》里,掺杂了太多的后世“灌水”,尤以汉代为多。 大致而言,周代的爵位制度是“五级制”:公、侯、伯、子、男。亦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爵。这和英国王室的爵位制度十分相像:The ranks of the English peerage are, in descending order, Duke(公爵), Marquess(侯爵), Earl(伯爵), Viscount(子爵), and Baron(男爵)。 关于五等爵制的最早记载是《孟子》。《孟子·万章下》载:“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注意,孟子自己也说了“其详不可得闻也”,说明爵位制度在当时已经鲜为人知了。根据孟子的说法,五等爵是包括天子在内、同时子男是一位的。但在之后的儒家文献中,渐渐把公侯伯子男分成五等,并且在权利义务上也相应区别。 《礼记·王制篇》:“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礼·地官·大司徒》:“凡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 《周礼·夏官·职方氏》:“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注意,这里的“圭”和“壁”的差别:圭是比壁更纯、更白、更高级的一种玉器。 到西汉时,五等爵制已经广为人知了,《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有:“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汉书·地理志》曰:“周爵五等,而土三等。” 爵,其字的本义就是青铜爵。《诗经·大雅·桑柔》有“告尔忧恤,诲尔序爵”,说明至迟从西周后期,爵就开始代表贵族的秩次等级了。 从殷墟出土的众多甲骨文里,我们知道,汉字的“爵”字,是商王“武丁”所造。它其实就是酒杯的象形字。 ·诗经里的《白衣静女》 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