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还是北斗九星? 雨斤 青台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乡青台村东面的一块高地上。经专家确认,这是一处属于仰韶文化中期的文化遗存,距今大约6000-5000年。在这座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大型环壕聚落里,人们发现有三重环壕,总面积约31万平方米。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内发现了九个陶罐,它们按照“北斗九星”形状摆放,殊为罕见。九个陶罐周边,分布有同时期瓮棺以及不同时期的墓葬、臼类遗存及祭祀坑等相关遗迹。 这九个陶罐显然不是随意丢弃的废物,也不是随机分布的样子。从它们之间摆放的位置来看,隐约可以看出似乎是天空中“北斗七星”的形状。但却又比北斗七星多了两颗。 原来,古代文献的记载里,既有“北斗七星”之说,也有“北斗九星”之说。“北斗九星”是在“北斗七星”的基础上增加两星形成的。其中斗柄西南的一颗星,也可能与黄帝时期景星出于北斗的记载有关。 左辅右弼 譬如,道教的典籍中,就有北斗七星之外加上辅、弻二星的说法,也称作“九皇”。先秦经典中亦有不少与“九星”相关的记载。《河图》中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 如果此项发现与古文献记载相互验证,将是天文学史和中国史前史的重要发现。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祭祀遗迹有明确的考古学文化和地层关系,它的发现说明中国古代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非常早,也非常精确。专家一致认为,该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中华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 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
在“北斗九星”遗迹的旁边不到一米处,考古队员还发现了一个圜丘。这个圜丘是用经过仔细筛选了的纯白细土夯筑而成。很明显,它与旁边的九个陶罐是一个整体布局的一部分。据文献记载,圜丘很可能就是中国古人在祭天时所使用的场所。 譬如,《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就有古代先民在冬至日举行与北斗有关的祭祀活动的记载:“冬至日,于地上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专家认为,青台先民通过观察天象,举行祭祀,表达对北斗北极星天体护佑的崇拜,从而祈祷丰收。 当时的原始先民也许并不知道,冬至日是地球公转轨道的近地点。但是,他们却已经注意到,这一天的日照时间是一年中最短的。古人选择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祭天,就如同在久旱不雨的时候祈雨,是一个道理。 世人常以“斗转星移”来比喻时过境迁和时空的巨大变化。也许5000年前,北斗七星的形状确实不同于今天的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斗转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海外原创,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雨斤同意, 请勿转载! ·各版梁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