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翻译的信达雅(三) 雨斤 前二文(·李善兰的信达雅 ·江泽涵笔下的黎曼和文天祥)说了微分、积分和流形译文的信达雅。 在翻译家看来,音译从来都被认为是个低档次的译法。是在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例如,外国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大都采用音译。 然而,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把数学里的“音译”也玩的很妙,很绝,也能达到严复所谓的“信、达、雅”。 这个人的名字,叫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上海吴淞人。明末著名的算学家、农学家和科学家。他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欧几里德所著《几何原本》是传入中国的第一部西洋算学著作。 徐光启和利玛窦《几何原本》中译本的一个伟大贡献,在于确定了研究图形的这门学科的中文名称为“几何学”,并确定了几何学中一些基本术语的中文译名。 “几何”的拉丁原文是“geometria”。这个名词由两部分构成:“geo”和“metria”。geo意为大地, metria意为测量。geometria就是“大地测量”,“丈量土地”的意思。 徐光启和利玛窦在翻译时,取“geo”的吴语读音为“几何”,而“几何”二字的中文原意又有“几许”、“多少”和“衡量大小”的意思。比如,曹操的《短歌行》里就有句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用“几何”来译“geometria”,音义兼顾,古韵悠悠,也很文雅,的确是神来之笔。完美的体现了翻译的三原则:既“信,且“达”,更“雅”! 不仅如此,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术语,如点、直线、平行线、锐角、钝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等,的中文译名,都是徐光启和利玛窦的这个译本定下来的。这些译名一直流传沿用到今天,甚至东渡日本、韩国等国,影响深远。 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希腊文:Στοιχεῖα)是古代欧洲数学的总基础! 在牛顿和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以前的两千多年,《几何原本》被欧洲人奉为“数学的圣经”。它全面的总结了平面几何的五大公设,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书中使用了公理化的方法。这一方法后来成了建立任何知识体系的典范。在差不多二千年间,被奉为必须遵守的严密思维的范例。在西方是仅次于《圣经》而流传最广的书籍。 《几何原本》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原书早已失传。全书共分13卷。书中包含了5个“公设(Axioms)”、5个“一般性概念(Common Notions)”、23个定义(Definitions)和48个命题(Propositions)。在每一卷内容当中,欧几里得都采用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即先提出公理、公设和定义,然后再由简到繁地证明它们。书中有关“穷竭法”的讨论,就是近代微积分“极限”思想的来源。 但是,该书里也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缺陷,导致了后世数学的巨大困难。下文接着再侃。
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后记 上海的徐家汇(席嘎位)一带,原是徐光启的祖居之地。他逝世后也归葬于此。洒家念书时,由于离学校不远,还曾专门去拜谒过位于南丹路上的光启公园里的徐光启墓。 悲哀的是,徐光启死后不到短短七年时间,崇祯就自挂东南枝了。明朝就此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