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灯谜四则(下篇) 雨斤 在昨天的上篇里,老朽侃了第五十回中史湘云的一则谜语。下面接着侃剩下的三则谜语。 先看曹公原文: 寶釵也有了一個,念道: 鏤檀鍥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 打一物。眾人猜時,寶玉也有了一個,念道: 天上人間兩渺茫,琅轩節過謹隄防。 鸞音鶴信須凝睇,好把唏噓答上蒼。 黛玉也有了一個,念道是: 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 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 探春也有了一個,方欲念時,寶琴走過來笑道:“我從小兒所走的地方的古跡不少,我今揀了十個地方的古跡,作了十首懷古的詩。詩雖粗鄙,卻懷往事,又暗隱俗物十件,姐姐們請猜一猜。”眾人聽了,都說:“這倒巧,何不寫出來大家一看?” 请注意,探春也有一个谜语要说,却未说出。曹公这一笔带过,欲言又止,绝非无意,草蛇灰线,埋下伏笔。(笔者将专文详述此一伏笔,敬请关注。) 上文说了,这四则谜语皆为双解谜语,有一明一暗(一雅一俗)两个谜底。 先看宝钗的谜语,明谜底为:松果 (北方方言叫松塔塔)。下面揭示此谜的暗谜底: 镂檀锲梓一层层:檀梓,硬木也,古时多做活版字钉。镂锲,雕刻也。镂檀锲梓,运用借代修辞格,指写文章。本句意即精心写作一本“表里皆有隐喻”的书。 岂系良工堆砌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作者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写成这长篇章回体小说,正面小说,背面历史,哪里是良工文字堆砌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风雨,与龙有关。“半天风雨过”,就是伏案十年“文心雕龙”。 何曾闻得梵铃声:本书“大旨谈情”,并非一色二空,诲佛诲道。 宝钗之谜的暗谜底,也是本书《红楼梦》。这个谜底,脂砚斋在第七十一回的尾批中有过回应:“良工苦心,可谓惨淡经营。”宝钗之谜,运用了借代、比喻、用典和反问等修辞格,隐晦曲折地说出红楼梦的审美意蕴--正反双层的特点。 宝玉之谜的明谜底:抽旱烟的烟袋锅。也有人认为是风筝。下面揭示此谜的暗谜底: 天上人间两渺茫:本书内容分正面(小说)和背面(家史),意旨大相径庭。 琅轩節過謹隄防:“琅轩”,竹也,纸也,借指本书。“琅轩節過”即竹节过后,指本书背后。“謹隄防”,作者告诫读者,本书文字背后的反面的东西应当留心揣摩。 鸾音鹤信须凝睇:鸾音鹤信,指书中一语双关的间离手段。即书中那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蜻蜓点水的似有若无的易被忽略的东西必须注意。 好把唏嘘答上苍:当我们读懂了本书之后,会为作者良若用心而仰天唏嘘击节长叹。 宝玉之谜的暗谜底也是本书,它运用借代和比喻等手法,含蓄委婉地给读者暗示了本书的读法。 黛玉之谜的明谜底:毛笔。 也有人指出,黛玉之谜的明谜底是“拉磨的小毛驴儿”。我个人不太认同此说法。我认为“毛笔”更符合四句诗的描述。 曹霑笔山 另据,近闻有报道称,曹雪芹曾亲手制作一工艺品“曹霑笔山”,为威斯康星大学美籍华人周策纵教授所藏。周曾撰文《曹雪芹笔山实证》介绍自己这一藏品。笔架如山,中间还有一个洞,状如奔马,又如鳌背三山,动势极强。长约3.2寸,杏黄色,其材质疑系红丝石。笔山底面略呈新月形,其侧经打磨抛光后,以双行刻有一联七言诗,“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下方刻有一长方形印记,文曰“曹霑”。 但此物是否真为曹公之遗物,红学界有很大的疑问。我个人持否定的观点。 再来揭示黛玉之谜的暗谜底: 騄駬何劳缚紫绳:騄駬即神马,文王八骏之一。成语“笔走龙蛇”谓“笔如龙”,而成语“车水马龙”是说“马如龙”,故得“马即笔”。此句意即毛笔为什么要拴上紫色的绳线呢? 驰城逐堑势狰狞:毛笔不用悬挂,放在笔山上就行了。城、堑,指笔山的凹凸处。本句既用夸张,又用比喻,还用了反语。狰狞,贬词褒用,脂批有言笔大如椽。 主人指示风雷动:笔走龙蛇,风雷震动。 鳌背三山独立名:鳌背三山指笔山。笔山上面,千秋独立,名垂青史。 在黛玉的谜面中,曹公用诗人的浪漫主义的想象(比喻)和夸张,化静为动,虚实结合,热情地讴歌了自己面前笔山上的如椽巨笔,借此坚定地预言了自己血泪之作必将千古独立名垂青史。所以,黛玉之谜的暗谜底,也是红楼梦本身,意指本书的价值。 老朽认为,湘、钗、玉、黛这四个灯谜,是一个有机的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分别暗示了红楼梦的特点、内容、读法和价值,可以看成作者对这部倾注自己毕生心血的煌煌巨著的注脚。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此处钗、玉、黛的灯谜,有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俗解”。这些“俗解”,孤立、片面、零乱、肤浅,它们无视作者的春秋笔法和间离艺术,不知不觉间落入传统的思维窠臼,破坏了湘、钗、玉、黛四则谜语间的整体性和深刻性,从而也就极大地降低了红楼梦的艺术水准,削弱了这一旷世奇作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