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天文现象 雨斤 中国古代的文人,向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傲,“仰观天象,俯察风水”为荣。而天象之中最最宏观的,大概莫过于日食了。 据传,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仲康时期,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可惜至今已无文字可考。 诗经里的《小雅》,一般认为是西周初年的诗歌。小雅里对日食则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事实上,连“日食”这个叫法,也是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 家伯维宰,仲允膳夫, 棸子内史,蹶维趣马, 禹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 胡为我作,不即我谋? 彻我墙屋,田卒汙莱。 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 择三有事,亶侯多藏。 不遗一老,俾守我王。 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 四方有羡,我独居忧。 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作于周幽王时期。据近代天文学记录,此诗中记载的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一日(公元前776年9月6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此诗的头一段大意是说,进入十月,在辛卯这一天发生了日食,这很不好。过去发生过月食,今天又发生日食,天下的老百姓真是可怜。古人自然无法科学解释日食现象,只能把其作为一种不祥之兆。但他们的观察与记录还是准确的。 《十月之交》的作者是周幽王时的一个朝廷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诗。《毛诗序》认为此诗作于幽王时,郑玄认为作于厉王时。阮元在《揅经室集》中对郑玄之说多有驳辨。 诗共八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前三章),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第二章将国家政治颓败、所用非人同日食联系起来议论,第三章又连带叙出前不久发生的强烈地震。诗人关于这些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无比担忧和恐惧。诗中写的地震有史实记载,《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诗中“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具有特征性的大特写使两千多年后的人读起来,仍然感到惊心动魄!诗人的如椽巨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历史上少有的巨大的灾变图。 诗经里涉及天文现象的篇目还有很多。比如,下面的《诗经•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三星”,一说为“参星”,一说为“心宿三星”。古人观察到的三星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来反映出时间的推移。 《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南天夜空有二十八宿星中的箕星,形状虽像“簸箕”,但是却不能拿来簸扬。即箕宿,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气,而是一颗星的名字,即天蝎座的α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此地的“毕”,即毕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第五宿。大意是说,月儿投入毕星,有下雨的征兆。 《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定:星宿名,亦称营室星,二十八宿之一。每年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定星出现在正南天空,宜定方位,营造宫室。 另外,以前有人认为,诗经里也有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经查,并无此事,应系讹传。 顺带提一句:天文学家从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上记载的“天再旦”现象,推断出了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