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话小说第一人 雨斤 看官,你知道谁是中国近代写白话小说的第一人吗? 答曰: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年,36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意义的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洒家小时候可以把它倒背如流。到今天,还记得它的开篇头一句: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今天,人们提起鲁迅,自然联想起他那篇篇笔锋犀利,如刀似箭般的杂文来。其实,鲁迅是以小说创作起家的。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其后,鲁迅连续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呐喊》、《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说往往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 例如《孔乙己》里的“多乎哉,不多也”,“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窃书,那是读书人自己的事,不能叫偷。。。”孔乙己,人穷志不穷。即使再穷困潦倒,也坚持穿上他那破旧的长衫,以表明自己的读书人的身份。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后来,孔乙己久未露面。于是,咸亨酒店的老板,只好抹去孔乙己的酒账。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触,跃然纸上,深深打动了洒家的一颗少年的心! 据鲁迅自己说,他最喜欢的自己的作品就是《孔乙己》,因为“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 鲁迅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容充裕、幽默洒脱,大异前期。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故乡》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中国妇孺皆知。 鲁迅小说的主题,多是反封建、反礼教、反传统,反迷信,反映人性的阴暗面。善于讽刺,用笔深刻冷隽而富幽默感。善于创造典型人物,描写人物的面貌言语、心理和行动,也善于描写环境、场面及渲染气氛。 鲁迅年轻时,一开始念的是仙台医学院。1906年的一天,鲁迅在医专课堂上观看老师播放的日俄战争的幻灯片,里面有中国人给沙俄当坐探,被日军逮捕以间谍罪枪毙砍头,大量本地中国人围观。鲁迅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遂毅然弃医从文。 令人遗憾的是,鲁迅笔下深恶痛绝的国民众生像,那种“人云亦云”,“恨人有,笑人无”的阿Q心态和幸灾乐祸的秉性,至今仍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有关鲁迅的旧事花絮几则 洒家曾笑问洒家的一位北师大历史系毕业的朋友:“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如果让你浓缩为两个字,是哪两个字?”朋友答不上来。我说:“吃人。”因为这正是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要说的话。 鲁迅的笔名为什么取鲁迅呢?因为鲁迅母亲名叫鲁瑞。《祝福》里的鲁家,就是他小时候在舅舅家的所见所闻。因此,洒家也曾经有过一个笔名:王平。 洒家大学有个同系的同学田敬琴,原是某剧团的小提琴手,算得上是个标准的文青。他十分崇拜鲁迅,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鱼凡。洒家现在的名字,就是受了他这个的影响。 附笑话一则:·笑话:男女不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