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归义军的没落 雨斤 前文(· 一位被遗忘了的民族英雄)说了,张议潮建立敦煌归义军,收复大唐河西失地,对朝廷忠心耿耿,可算是一位民族英雄。 然而,张议潮死后,张氏后人争权内斗,互相残杀,致使敦煌归义军在不到二三十年间,从盛极一时走向衰败直至最后覆灭。 从目前现存的敦煌遗书和莫高窟石碑、壁画等资料来看,敦煌归义军时期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张氏归义军时期,后期为曹氏归义军时期。本文只表张氏归义军。下文再表曹议金的归义军。 从张议潮、张淮深、张淮鼎、索勋、张承奉五人担任归义军节度使看,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在张淮深与张淮鼎、索勋与张承奉之间都存在暴力承袭的现象。其次,李明振家族与张承奉围绕政权的操控也展开血腥的斗争,主要原因是归义军节度使才建立,政权的承袭制度或者承袭习惯没有形成 ,继任者身份不明确或者不确定,凡是具有一定实力者都有觊觎政权之心,政权承袭游离于叔侄 、子侄、表侄或者姑侄之间,很不稳定。 咸通八年(公元867)张议潮入朝时,没有将归义军大权交付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委托给36岁的侄子张淮深。说明咸通八年时,张议潮之子张淮鼎年龄尚小,不足以担任归义军节度使这一大任。大中七年,唐廷也没有选择张淮鼎入质,可能其年龄幼小,尚不能独立生活,应当在十岁以下,和张淮澄的年龄相差不远。张议潮离开敦煌很匆忙,只考虑到唐朝的觐见封赏,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滞留长安。咸通二年(861),张议潮收复凉州,唐廷授其司空。咸通八年,张议潮入朝,期望得到更高的封赏,但是在张议潮觐见之后,唐廷迟迟没有封赏。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斯坦因的 S.6161+S.3329+S.I1564+S.6973+ 2762《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记载,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转授检校司空,食实封二百户。事有进退,未可安然,须拜龙颜,束身归阙。朝廷偏宠,官授司徒,职列金吾,位兼神武。”张议潮的司空名称,最早见于咸通四年(863)五月,最晚称司空的敦煌文书是,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伯希和P.4640《索义辩邈真赞并序》、和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斯坦因S.530《沙州索法律窟铭》,铭文记载索义辩病逝于咸通十年(869),其亡兄索忠凯“助收六郡,毗赞司空”;索忠信“奉元戎而归阙,臣子之礼无亏;回驾朔方,被羁孤而日久。”这表明咸通十年,唐朝还没有授予张议潮司徒称号。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伯希和的P.4660《索义辩邈真赞并序》粘连在撰写于咸通十年八月 《河西管内都僧统邈真赞并序》之后 、咸通八年六月《宋志贞律伯彩真赞》之前,也证实索义辩死于咸通十年八月之前。因此,直到咸通十年八月,唐朝还没有授予张议潮司徒、金吾卫大将军、右神武统军,撰写于咸通九年(868)七月的《唐张淮澄墓志铭并序》可以相佐证。 另外,《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也记载:“皇考,讳议潭,前沙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检校鸿胪大卿,守 左散骑常侍,赐紫金鱼袋。”“公则太保之贵侄也… … 诏令承父之任,充沙州刺史,左骁卫大将军。”《唐张淮澄墓志铭并序》记载:“兄淮深,幼有胆气材略,代季父司空为沙州刺史。”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伯希和的P.2913《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墓志铭并序》记载:“府君伯 ,大中七载,便任敦煌太守。理人以道,布六条而土鼓求音;三事铭心,避四知而宽弘得众。” 张淮深是承袭其父张议潭担任的是沙州刺史,而不是代季父张议潮为敦煌太守。 公元890年,张淮深的儿子张延思、张延嗣发动政变,杀了父亲和母亲,转而投靠叔父张淮鼎门下。张淮鼎掌权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统性、合法性,又以弑父罪,杀了张延思、张延嗣二人。但,仅仅两年后,张淮鼎就病逝,归义军大全旁落在张议潮的女婿索勋的手中。此时,张议潮的次女张氏,凭借丈夫凉州司马李明振的势力,在公元894年由其子李弘愿、李弘定、李弘谏等发动政变,杀了姨父索勋,推举张淮鼎的儿子、张议潮的嫡孙张承奉为节度使。因为张承奉年幼,所以仅仅是李氏兄弟手中的傀儡。公元896年,张承奉在张文彻的计谋下,突然发动政变,彻底清除了李氏兄弟。李氏兄弟被处死,太夫人张氏退位让权,张承奉夺回了归义军的实权。 此时,唐廷已经内乱,朱温虽未称帝,却已掌握实权。张承奉眼见唐朝大势已去,于是自己也改国号为“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张氏归义军至此走入历史。 海外原创,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雨斤同意, 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