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花儿的两大流派 雨斤 《上去高山望平川》 原唱:朱仲禄 上去(这)高山(者哟啊呀), 望(哎吆)平(吆)川(呀), (哎嘿哟)望平(了)川(呀), 平川里(哎嘿)有一朵牡丹(呀).
看起那容易着哟呀, 摘哎吆 取哟难呀, 哎嘿哟啊 摘取哟难呀, 摘不到哎 手里是呀枉然呀。
河湟花儿是一朵盛开在青藏高原上的艺术奇葩,高山雪莲!朱仲禄的这个录音里,一唱三叹,是典型的真假声结合唱法。
这首经典民歌是青海“花儿王”朱仲禄先生,从他父亲朱瑞口中笫一个记谱、第一个在舞台上演唱,并笫一个录制唱片唱响全国的人。他的歌声,高亢明亮而抒情,悠扬婉转而厚重,似金唢呐响彻夜空,如百灵鸟啭唱晓晨.巍巍积石山为之侧耳,滚滚黄河水为之凝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朱仲禄先生自幼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的声音宏亮挺拔、高亢悠扬、刚柔相济,真假声结合巧妙,情感真挚、声情并茂、韵味十足,给人以高天厚土的辽阔高原感受,深受西北乃至全国人民的喜爱。一生历尽坎坷、饱经风霜的传奇老人,的确是风靡全国的经典歌舞《花儿与少年》的创始人之一。 《中国传统民歌欣赏》里曾这样评价《上去高山望平川》:此歌大气磅礴,苍茫开阔,咏诵了典型的西北高原之境.表面不写人,却处处有人的感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和音符的流动之中,以隐喻的手法,含蓄而曲折的表露出了相思之苦,在景与情之间,达到极度的融合.这支曲调中,休止符,重复词以及旋律的跌宕起伏,都深沉的表现出单相思的苦恼和感叹.尽管歌词很含蓄,但是曲调却将歌词所遮掩的隐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此曲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又称“河州令”或“河州大令”。
“河州”是甘肃临夏的古称,那里是“花儿”的传播中心。“花儿”是一种山歌,流传在以甘肃临夏为中心,西到青海日月山,东至宁夏贺兰山,南到甘肃岷县,北达祁连山麓,横跨甘、宁、青三省区交界地带的民间歌种。
另外,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昌吉回族自治州也广泛传播着这种山歌。“花儿”又是一种跨民族的山歌体裁,汉、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裕固、藏等八个民族共同用当地的汉语方言传唱,这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是独一无二的。
“花儿”按其歌词格式、曲调风格和传唱习俗可分为两大流派:
第一大系是:“河湟花儿”,指流传在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即宁夏的西吉、海原、固原和新疆的昌吉等地区的花儿。以往当地人称“花儿”为“少年”。“花儿”的统称是20世纪40年代经文人、学者的介绍被逐步采纳的。河湟花儿的歌词形式有人称之为“民间格律诗”,其主要特点是“双句双字尾”的格式,即它的一、三句基本上是“2+2+3”式的七言“奇数句”,而二、四句则是“3+3+2”式的八言“偶数句”,这样的句格在中国各地各族民歌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大系是:“洮岷花儿”,即指流传在甘肃洮河、岷县一带的花儿,传唱者以汉族为主。洮岷花儿的歌词一般为七言三句、四句或六句,与其他地方的民歌并无多大异处。
“花儿”的曲调一律叫“令”,它可以与地名结合为“花儿”命名,如:《河州令》、《门源令》、《古鄯令》等;可以与民族的称谓结合为“花儿”命名,如:《撒拉令》、《东乡令》等;可以与花卉的名称结合为“花儿”命名,如:《白牡丹令》、《晶晶花儿令》、《金盏花儿令》等;还可以与某些衬词结合为花儿命名,如:《大眼睛令》、《三花嫂令》等等。每种“令”调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曲调轮廓,但当它与新的歌词结合时则会略有变化。
花儿的传唱分两种场合,一种是平时劳动或赶路时的自吟自唱,一种是在专门的“花儿会”上的歌唱。“花儿会”一般在风景秀美的名山古刹附近举行,时间多集中在五、六月间。每年的“花儿会”约有数十处之多,有的规模很大,可达数万人之多。
这首《河州令·上去高山望平川》,无论词曲,都堪称杰作;它的歌词前两句写景,首句“上去高山望平川”,苍茫寥廓,气度恢宏非凡,一派高原景色尽收眼底;后两句点题抒情,词意含蓄,富有哲理,让人有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它的曲调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 旋律中一览无余、一泻千里。20世纪50年代,这首花儿经“花儿王”朱仲禄演唱后,一时称誉全国,受到无数听众的喜爱。
洒家当年曾经亲耳听过农村的农民大叔大婶们,在田里干活时,一遍锄地,一遍顺口哼唱的青海花儿:
哎吆吆, 西宁城街里我去过, 有一个当当的磨。
哎吆吆, 尕妹妹身边我去过, 有一股扰人的火。
哎吆吆, 尕妹妹怀里我睡过, 有两个大肉坨。
这词,这调调,尽管有些不太正经,甚至黄色下流。但,其实,那仅仅是农民们清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作的调味剂。丝毫没有淫秽邪恶的意思。1984年,张承志在他的《北方的河》里,就曾讲到主人公在黄河流域采风,收集方言词汇时,听当地人在田里一边劳作,一边唱花儿的经历。
还是那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越是民间的,越是高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