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灭佛事件 雨斤 前文(· 尼明相卖牛契释义)提到,为什么敦煌的一个五十五岁的老尼姑会拥有一头三岁大的黑母牛呢? 这还要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灭佛事件说起。 中国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这四次惨烈的“灭佛运动”都是由朝廷和皇帝亲自发动的,其性质和毛武帝的文革有一拼。这四位帝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读雍)、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后世称之为“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灭佛时的钱币:太和五铢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座上宾,是朝廷用来迷惑和愚弄百姓的工具和帮凶。有的皇帝,甚至以身相许,多次出家当和尚。比如,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就是一例。 既如此,封建王朝为什么又要灭佛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历史上的这四次灭佛事件呢? 常言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正是因为佛教被拿来当作一项统治子民的工具,因此上佛教在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待遇。寺庙可以拥有大量的土地,而且一概免去税赋。男丁如果入寺为僧,则可以免去劳役和兵役。这样长久下去,寺庙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国家的赋税和兵役来源。这就背离了朝廷当初弘扬佛法的初衷,而且和朝廷的利益发生了矛盾,甚至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时的钱币:北周布泉(面筋篆)
比如,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之初,循例事佛。天和二年(567)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国库收入骤减,还俗沙门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其谓“国治岂在浮图”? 再比如,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北方五代更迭。僧尼管理功令渐弛,以致寺僧浮滥,直接影响国家赋税、兵役。显德二年(955),周世宗诏令整饬寺院,淘汰僧尼。凡无敕颁寺额之寺宇并皆停废,亲无侍养者不许出家。规定若要出家,男年十五以上,诵经百纸或读五百纸,女年十三以上,诵经七十纸或三百纸,陈状呈上,本郡考试以闻,祠部给牒方得剃度。禁止烧身、炼指等眩惑世俗、残害肢体的行为。存留寺院之外的民间铜佛像全数没收入宫,用以铸钱。此年共废寺3336所,存者为2694所,僧尼系籍者61200人。 后周世宗灭佛时的钱币:周元通宝一套(据传是用毁佛像的废铜铸造) 前文里的敦煌文书第一号《未年尼明相卖牛契》,发生于公元803年。这时距离唐武宗灭佛的会昌二年(842年)只有不到四十年了。唐武宗毁佛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寺院所属庄园土地骤增,国家赋税收入减少。加以僧伽腐败,僧侣不事生产,蠹耗天下。 据《唐会要》载,会昌二年(842)十月,唐武宗勒令僧尼戒行不精者还俗,财物入官,僧许留奴一人,尼许留婢两人。会昌三年,查点外国僧人,并禁摩尼教等流传。令两街功德使疏理京城,公案无名者还俗,递归本贯,诸州道府皆同斯例。会昌四年,诏禁供养佛牙,毁焚长生殿内道场经像,换为天尊老君之像。但到了会昌五年三月,勘检天下寺舍奴婢,八月,敕毁佛寺,勒僧尼还俗,下令并省寺院。 唐武宗灭佛时的钱币:会昌开元一套(缺背“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载:“秋七月,……敕上都、东都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节度、观察使治所及同、华、商、汝州各留一寺,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十人,下等五人。余僧及尼并大秦穆护、祆僧皆勒归俗。寺非应留者,立期令所在毁撤,仍遣御史分道督之。财货田产并没官,寺材以葺公廨驿舍,铜像、钟磐以铸钱。”诏行之后,全国共拆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4万余所,收膏腴上田千万顷。又将寺院奴婢改为两税户15万人。但当时藩镇权势已重,有些地方并未遵旨禁佛。虽然武宗死后,宣宗又复佛法,但佛教势力已衰,元气大伤。 你看,寺院庙宇的实力已经大到了连朝廷都不能容忍的地步,那么,《未年尼明相卖牛契》里的那个五十五岁的老尼姑拥有一头三岁大的黑母牛,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下篇继续解读《未年尼明相卖牛契》的下半部分。 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后记
会昌开元全套为二十三枚。二十三局的口诀为: 昌、京、洛、益、蓝; 洪、润、兖、越、宣; 潭、兴、梁、广、鄂; 荆、襄、梓、平、丹; 福、桂、永。 “永”最为稀少,也最值钱。因此, 假冒伪品赝品极多。几乎见不到真品。洒家我有一套会昌开元,但缺背“永”字一枚。藏泉凡数十年,我未曾见过真品背“永”的面。 周元通宝,因为据传是用毁佛像的铜铸造,因此民间认为有驱邪免灾的功效。古代逢年过节,是亲朋好友之间的馈赠上品。有的地方,妇女临产时,也要口含一枚周元通宝,据说可以止疼。 洒家有一套极其精美的通体蓝锈周元通宝,品相极佳。一套共十六枚,计为:上下左右杠,上下左右星,上下左右月,上下左右角月。当然,还有一枚:光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