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侃探春远嫁之谜(上) 雨斤 上篇提到,老曹在书中多次暗示,探春将来要“悲远嫁”。这是广大红学研究者高度一直的看法,没有争议。 有争议的是,探春远嫁到哪里去了呢?是“和亲”,还是流放?本篇接着来侃这个问题的答案。 关于探春结局之谜,后世红学家主要有两种猜测:一派认为是和亲,一派认为是流放。 流放派的观点,大体上是基于“一正”和“一反”的两个论据。 先说“一反”:古代和亲,一般是把皇室女子嫁给蕃邦王子为妻。当然,皇帝要是舍不得自己的亲闺女,也可找个远房别人的女儿顶替。但至少要有皇族血脉。而探春是贾府的人,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蕃邦王子岂是那么好糊弄的! 再说“一正”。持流放说的人,主要的正面依据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一首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唐朝尊崇佛教。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李纯要去躬迎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谏佛骨表》进行劝阻,触怒了宪宗,要处死韩愈。幸亏宰相裴度等大臣苦苦相劝,宪宗改判韩愈流放潮州。韩愈早晨上书,晚上就接到圣旨被流放。紧接着冒着大雪被迫走上八千里的流放之路。 而老曹给贾探春写的曲词、判词与韩愈因被流放而写的诗竟有四处惊人的相似:贾探春的曲词、判词:“一帆……路三千,……损残年……江边望”,韩愈因流放作的诗:“一封……路八千,……惜残年……瘴江边”;贾探春的曲词“一帆风雨路三千,”正是韩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缩写,曲词“损残年”暗合了韩诗的“惜残年。”贾探春的“判词“清明涕泣江边望”暗合了韩愈诗的“好收吾骨瘴江边”。 流放派据此认为,老曹是在暗示:贾探春和韩愈的命运是相似的,都是获罪流放。而判词上的画“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和曲词“告爹娘,休将儿悬念”都是在暗示贾府中只有贾探春一个人被流放。 那么,贾府还没有获罪,贾府的一个小姐又怎么会被流放呢?只有一个可能,贾探春嫁到了同样是贵族或官宦之家后,夫家获罪被流放,贾探春作为媳妇只能随之而去。判词“清明涕泣江边望”暗合韩诗“好收吾骨瘴江边。”暗示贾探春夫家没有韩愈幸运,有人死于政治惨变。而“告爹娘……”是贾探春向贾宝玉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及嘱托,又暗示贾宝玉有可能冒着被牵连的风险,亲自去为贾探春送行。 曹雪芹用曲词、判词暗示了贾探春悲剧结局,流放派的破解是:“贾探春在夫家经历了‘一帆(番)’获罪的‘风雨’后,随着走上了‘路三千’的流放之路。把娘家的亲人和家园都一齐扔了甩了,不可能再回来了。她让转告诉爹娘,不要悬念女儿,过度悲痛会损寿的。从古到今官宦的途穷和通达都是有定数的,离合悲欢怎么会没有因缘?从现在开始两地分离,各自保住平安吧。我走了,但愿别牵连上娘家。”“贾探春虽然才华能力出众,志向高远,但她生于贾府的末世,祖上的好运气已经消耗尽了。清明哭祭过亲人后,她站在江边望着千里远的家乡,过去大观园里的生活象梦一样是那么的遥远。” 封建社会一人获罪诛连九族甚至十族是司空见惯的事。“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贾探春随获罪的夫家流放去后不久,贾府的恶运随之而来,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地降临到大观园诸女儿头上了。曹雪芹笔下的贾探春,在贾元春让姐妹们制灯谜时,她就了制了一个风筝的谜面:“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预示了贾探春的悲剧结局,就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了。而且,贾探春的结局应当是与贾元春的结局互为先后。曹雪芹借秦可卿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已经预示:贾探春的悲剧结局,正是贾府败落、众女儿悲剧命运的开端。老曹如果写八十回以后的内容,贾探春的悲剧结局可能在八十一或八十二回就开始了,而且,她的悲剧来得非常突然,卒不及防,而且迅速牵连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列位看官明鉴,仅仅凭借一首诗和探春的判词相似,就直接下结论,这也未免太突兀了。至少,我是不太信服的。 无独有偶,高鶚在後續中,也安排探春不是遠嫁海外做藩王妃,而是嫁給一個海南島上鎮海總制周瓊家的公子。此乃后话。 就此打住,下篇再侃和亲派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