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附庸风雅到卖弄风骚 雨斤 汉语里有许多很常见的说法,都和“风”有关。 比如,说某某喜欢附庸风雅,或者某某到处卖弄风骚。 再比如,说谁谁在某领域内“独领风骚”。武帝当年住窑洞时,一边晒太阳一边逮虱子,也曾发下豪言壮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女人迷人叫“风情万种”,男人帅俊是“风流倜傥”。作家音乐人搜集民间音乐或文学素材叫“采风”;某地域流行的习俗叫“风俗”。 类似的还有:民风淳朴,风化,风物,风景,风格,等等。 洒家小时候,总以为,这里的“风”字,是指空气流动而形成的风。其实,那仅是风字的原来意思。而上面的这些用法,显然与空气流动没什么关系,而用的是风字的引申意义。 由于风字的这种引申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人们也就不去仔细追究它的含义了。 如果仔细探究起来,原来风字的这个引申含义均出自《诗经》。诗经里的诗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小雅和大雅;颂,有商颂,鲁颂和周颂。 附庸风雅里的“风雅”,指的就是《诗经·风》和《诗经·雅》。卖弄风骚里的风,也指的是《诗经·风》;骚,则指的是楚国大夫屈原的《离骚》。 在后世文人口里,“风骚”慢慢变成了“学问”的代名词。“文人”也称为“骚客”。如果某人喜欢卖弄学问的话,那就说他“卖弄风骚”。 再到后来,大约明清时,风骚才由形容文人,变成形容女人了。说一个女人水性杨花,就说她“风骚”。某女如果卖弄姿色,也称为“举止轻佻,卖弄风骚“。 至于诗经里,为何要把各个不同地域的民歌称为“风”,洒家不得而知。也许因为它是个形象的比喻吧。 后记
至于屈原的那个离骚,为何叫离骚,还有个故事。历代学者一直认为,那是屈原在发牢骚。因为它整篇全是愁苦怨愤之语,故名之离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洒家的一个读研的同学,经过考证,认为“骚”,是屈原的故里的别称。离骚,就是诗人离开家乡时的哀叹。这个同学平日里,闷得跟个葫芦似的,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大家在宿舍楼里,立马对他刮目相看。不管他的观点正确与否,至少也算是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