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乌龟改写中华文明的信史 雨斤 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中华文明信史的最早记载,只能上溯到公元前841年。亦即周厉王被众大臣赶走以后的"共和元年"。 那么,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纪年,有没有史料记载呢? 有人说有,太史公司马迁就曾看到过。他说,自黄帝时代以降,都有确切的纪年。 可是,西汉以前,不同史料的说法大相径庭,真实的历史纪年无法确定。于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司马迁没有把它们记录下来。 随着历史的演进,那些载有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纪年的珍贵史料渐渐失传了。流传下来最早的年表,仅仅剩下史记里的那个“十二诸侯年表”了。 因此,历史学家一般取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的开始。 然而,二十世纪初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改变了这个现状。 事实上,夏朝和商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在此之前都仅有口头传承的文字记载,一直缺少实物佐证。奇迹就在下面的这篇龟甲上。 这三片缀合甲刻上的文字,一般读作: 乙未,酒系品上甲十,报乙(品)三,报丙(品)三,报丁(品)三,示壬(品)三,示(癸)品三,大乙(品,即商汤)十,大丁(品)十,大甲(品)十,太庚(品)七,小甲(品)三,……(品)三,祖乙(品)十…… 注:括弧内的“品”字,在甲骨文中被省略了。“示”字,有人释读为“主”。 这段话的大意为:乙未那天,用品禮十件酒祭系祭祀上甲,用品禮三件祭祀報乙,用品禮三件祭祀報丙,用品禮三件祭祀報丁,用品禮三件祭祀主壬,用品禮三件祭祀主癸,用品禮十件祭祀大乙,用品禮十件祭祀大丁,用品禮十件祭祀大甲,用品禮七件祭祀太庚,用品禮三件祭祀……,用品禮十件祭祀祖乙。 这三片甲骨上的文字释读,是王大师第一个发现的。他把三片散见的甲骨缀合起来,得出商朝在成汤之前的先公先王们,自上甲至大甲的世系次序: 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大乙、大丁、大甲。 由此证明《史记·殷本纪》报丁在报丙之前,系错误的记载。后来,董大师又在此基础上,增补了一片,遂成较完整之连片。这一缀合是甲骨学史上缀合的首创,既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的基本正确,又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问,史学意义非同一般。 同志们啊,这件事情的意义,实在是非同小可啊! 因为,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所记载商王世系中,成汤以前的“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五王,没有旁证,一直是个“孤证”。而史学上,向来有“孤证不立“的规矩。 也就是说,这片甲骨解决了两个问题: 1.为史记里,汤前的五王提供了佐证; 2.对史记里,汤后的次序排列提出了修正。 之前史书上,商汤以下诸王次序为: 汤(大乙) → 外丙 → 太甲 → 太庚 → 小甲 → 太戊 → 雍己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祖乙 这枚甲骨的发现,把它改写成: 汤(大乙) → 大丁 → 外丙(大丁之弟)→ 大甲 → 太庚 → 小甲 → (太戊 → 雍己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祖乙 注:横线划过的部分,在这片甲骨刻辞中残缺了。 看官可能好奇,商王的名字为何都是天干呢? 原来,“上甲、报乙”不是他们的名字。商王朝的后人们,也避讳祖先的名字,不会直呼其名。“上甲、报乙”只是在祭祀祖先时,给每位先王的代号。就如同后来的康熙乾隆,只是他们的年号一样。 有人认为,商王祭祀的名号,来自他们的生日。如果生于甲日,就称为“某甲”,生于乙日,就称为“某乙”。如果两个人都是甲日出生,就用“上甲”,“大甲”,“小甲”来区分。 比如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子姓,名履。甲骨文里称其为大乙,后世则习惯上称之为成汤。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 自殷墟发现以来,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由于盗掘贩卖,甲骨流散世界各地。从这些带有刻辞的甲骨中已经辨认出5000多个单字,能够释读出来的的汉字大约1700多个。 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的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亦即,B.C.1600-1300。 所以,这片龟甲,可真是一只改写中华文明信史的乌龟啊! ****************** 后记 看官,您如认得上面这片甲骨上的字,也许您可以去这里练练你的眼力: 看图识字:武丁的老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