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为什么称首领为可汗? 雨斤 可汗这个称呼,是蒙古人对自己首领的尊称,原意为“王朝、神灵、上天”,类似汉语所说的天子,或是皇帝。
此外,古代中亚、北亚一带的游牧民族,如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等,也把他们的君主,或最高政治首领,称为可汗或大汗。这些民族也把他们建立的部落地方政权叫“汗国”。 一般认为,可汗一词源自古突厥语:Kèhán(叶音)。也有译为可寒、合罕,通黑汗。其实不然也。就算是,那突厥语里的这个词又源自何方呢? 汉语音韵学的证据表明,可汗一词还是源自大象崇拜。其语音学的根源,则出自华夏民族的“三皇五帝”的帝喾的“喾”字的读音。 三皇: 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为少昊) 韩语里,鼻子读作ko。李怀林先生认为,这个读音源自三皇五帝的帝喾的“喾”。由于皇帝部落的图腾是大象,为有象氏,而大象的鼻子很长,故而称之为ko. 高辛,帝喾也。帝喾(kù),姓姬,是黄帝的曾孙,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华夏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所处的时代大约为新石器时代的公元前2480年左右。 在韩语里,大象叫做kokili,其实就是高句丽。所以,韩国和朝鲜过去有一个国名,叫高句丽,或者简称为高丽,就是大象的意思。韩国人自己编的《三国史记》宣称,高句丽王是黄帝之曾孫高辛氏的后裔,也就是帝喾的后裔。 近年有基因测试结果认为,高丽人的遗传基因在世界各个民族里,最接近蒙古人的遗传基因。比如,他们都有小眼睛和高颧骨。韩国的韩,和大韩民族的韩,其实本身就是可汗的“汗”字的音和义。大韩,即是大汗。韩国,就是汗国。 春秋时,齐国的晏婴称妫姓之先为“箕伯,直柄,虞遂,伯戏”(《春秋·左传·昭公三年》)。李怀林先生认为,所谓姬姓之姬,其实就是箕伯的箕。在《切韵》音系里,“喾”字的注音为苦沃反,读为/kok-|/;“姬,箕”音居之反,读作/ki-|/。 在《切韵》音系里,“姬”又音“夷”。而“夷”在《切韵》音系里,属“以”纽字组。也就是说,“姬”上古音有复声母/gl-/。“喾箕”连读,或是“喾姬”连读,正是韩语里的发音/kogili/(大象)。 音韵学的证据表明,上古人类的语音里常常会有“同位辅音置换现象”发生。比如,闭唇音{b,p,m,f}之间的互相转换和替代,例字有“陪,赔”pei,“涪”fu。再比如,“复”fu,“愎”bi。 同理,后舌音{g,k,h}之间也会这样相互转换。可汗/kehan/的读音,就是由于“喾箕”/kogi/里的g转换成为h,故而为/kohi/,最终演变成/kehan/。事实上,“干”gan,和“汗”han,的读音,本身就是同位辅音g和h置换的结果。 一句话,可汗就是大象崇拜的结果。崇拜大象的部落,统统以大象为其图腾,为其神灵和上天。因此,尊称其首领为“喾箕”。最终衍生出可汗一词。 史籍里,可汗最早的记录出现于公元三世纪,为鲜卑部落的一个官职的称谓。据南北朝时期的《宋书》记载,乙那娄与慕容吐谷浑对话,称吐谷浑为“可寒”: “楼喜拜曰:「处可寒。」虏言「处可寒」,宋言尔官家也。即使所从二千骑共遮马令回,不盈三百步,欻然悲鸣突走,声若颓山。如是者十余辈,一向一远。楼力屈,又跪曰:「可寒,此非复人事。」浑谓其部落曰:「我兄弟子孙,并应昌盛,廆当传子及曾孙玄孙,其间可百余年,我乃玄孙间始当显耳。」於是遂西附阴山。” 我们知道,北魏是鲜卑族开创的国家。而鲜卑人的发祥地则是长白山一带。前篇说过,长白山就是徒太山,就是长鼻子山。参见:徒太山史辩。 近年新发现的北魏太武帝时期的嘎仙洞,就位于长白山脉。其内石壁上的祝文,就有「皇祖先可寒」、「皇妣先可敦」之句。这是我们今天已知的可汗一词最早的根源。 其实,汉人的君主也曾被称为可汗,但不用于自称。例如,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集·木兰辞》即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之句。 据考证,诗中的花木兰,就是鲜卑族。令狐这个姓,也是一个鲜卑族的汉化姓。 另外,西域诸族也曾用“天可汗”来尊称中原地区的中国皇帝。例如,隋文帝與隋煬帝被东突厥人称为「圣人莫緣可汗」;唐朝貞觀四年,西域各國君主就在長安尊唐太宗為“天可汗”。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