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送别好兄弟 --天妒英才再侃王勃 雨斤 这几天,因闲侃滕王阁序,禁不住又想起王勃的另一首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据传,此诗是王勃二十岁时,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为送别一位杜姓好友所作。
二十岁的年轻人,很看重友情,感情真挚。一旦朋友要远行,再次重逢,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怎能不叫人泪洒杯中! 头两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分别描述了自己所处之地,和朋友行将要去的目的地。算是交代了离别的场景,令人触景生情。 接下来的两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感叹自己和朋友,都是为求官而漂泊在外之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又要在客居之地话别,无形中又多了一重离愁。 唐代的律诗,在王勃的时候,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规定。所以,王勃这里韵味深沉,对仗不求工整。 然而,再下来的第五六两句,作者感情的洪流,再也抑制不住,悲壮的闸门轰然打开。境界也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彼此心心相印,纵隔千山万水,又算得了什么呢! 要知道,王勃当时还没有手机,也没有微信。他和好兄弟就此一别,一个在长安,一个在四川。那种离别之情,对拥有各种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我们,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根本不能体会得了的。面对如此遥远的分离,王勃这两句豪情壮语,让人不得不服啊! 最后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看似在安慰朋友,也是安慰自己,说:“咱不哭,那样多没出息”。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两个年轻人,已经泣不成声,泪湿衣襟了。 王勃才华早露,十四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当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南下探亲途中,一挥而就,写下他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次年,在其父任职处的南国交趾县(今越南河内),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真可谓,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但其辉煌而短暂的文学成就,如灿烂的流星一般,划破黑夜的长空,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勃死后,素不相识的越南当地民众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为王勃修建了庙宇。可惜在二十世纪中叶的那场战争中,被美国飞机炸毁,只剩残垣段壁,但庙里的塑像仍被保存了下来。 最后,再重录王勃的小诗两首,聊表敬意。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扉夜坐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 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您瞧见了吧,王勃既可以大气如飞,也可以柔情似水。I彻底服了You了! 看见七妹来了,给你再上一枚我自藏的乾封泉宝。此钱乃武则天所铸。当年,王勃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在大唐西市吃夜宵时,付给店家的,可能就是一枚乾封泉宝。 此钱铸期很短,仅限长安都城内流通用。所以,存世十分稀少。能有如此开门的品相,更是难得。唐朝官炉钱,一律直读,唯此钱旋读。武氏的强势,和标新立异之威,由此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