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至今无人认识的字 雨斤 首先声明,本篇前半部分是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后半部分是洒家自己的独创观点。 在殷墟卜辞里,有一个至今无人认识的字:(这个符号无法输入,本文权且以♆代之)。这个字有两种写法,有时也写成。差别在于中间一竖的到不到底。 这个字主要出现在两类卜辞里:一类是“♆王事”,“♆事”“♆朕事”,“♆我事”,“♆王令”,等等。一类为占卜天气和农事时候的“♆雨”,“不♆雨”。后一种用法,常常和“攸雨”(脩雨)相对应,显然是“攸雨”的反义词。 据统计,带有“♆”字的卜辞,大概总共有一百余条。第一类用法大约占总数的80%,第二类占20%。例如,合集5476的释读:“丙戌卜,争贞:受不作扰,王事。二月。”注意,这里♆的写法中间的一竖不到底。 第二类的例子,如合集34176:“丁酉貞,不攸雨。攸雨。丁酉卜,不往,冓雨。戊戌卜,雨。 三 于來戊戌冓雨。 三”。这里♆的写法,中间的一竖到底。注意,丁酉日和戊戌日,是相邻的两天。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此字的释读,有以下五种说法: 1. 孙诒让认为,这个字是今天的“由”字。 2. 郭沫若认为,这个字是今天的“古”字。 3. 于省吾认为,这个字是今天的“甾”字。 4. 杨树达认为,这个字是今天的“协”字。 5. 蔡哲茂认为,这是一个死掉了的古文字。也就是说,在今天的汉字里,没有与它对应的字。但其意接近今天的“籫”字。 蔡哲茂进一步认为,前四种说法都是不对的。孙说「由」字,是不对的,因为唐兰对「由」字已有考释。在合集5488中,「由()」和「」见于同一条卜辞,可知「」不是「」字。卜辞中的「克」字,上部所从的「」偶尔也可省笔成「」,但不表示他们就是同一个字。郭说「古」,唐蘭在《古文字學導論下》引金文“亞古父己盉”的「」,及武丁時常見的貞人「」,說明此二字才是真正的「古」字。于说「甾」,他所引用的金文的甾字,與此字有別,假借作「載」作「載王事」是無根據的。杨说「協」,也不对。卜辭中有地名「」和金文《秦公鐘》「以康奠協朕國」的“協”是相同的。另外,卜辭有四方風名,東方風名可稱作「劦」或「」,即文獻上的「協」。因此,這四種說法都不能成立。 但不管哪家的说法,大家都一致同意:此字在卜辞中的语气和语义,含有“帮助,辅佐,协作”的意思。在和雨字连用时,意思则是“骤然,短暂,阵雨”的意思。 以下开始,为洒家的个人观点。 6. 窃以为,此字应该释读为今天的“赞”字。 原因有二:其一,赞字的本义,是个动词。表示“辅佐、支持”。例如,“赞助”。在古代举行典礼时,协助主持仪式的人宣读和导引行礼程序的行为,就叫做“赞”,或者“礼赞”。宗教仪轨里的“赞美诗”,即取此意。由此,也才引申出了“称赞,夸奖,赞美,点赞”的意思。把♆释读作“赞”,卜辞里80%的“♆王事”,“♆事”“♆朕事”,“♆我事”,“♆王令”,意思就很通顺了。
其二,剩下的20%的卜辞,“♆雨”,“不♆雨”,是作为“攸雨”的反义词。此处的“攸”字,乃“悠”的省笔字,意思是“慢慢的,悠长的,连绵不断的”。而把♆释读作“赞”,“♆雨”就是“暂雨”。此处的“暂”字,就是“赞”的记音字,同音字,借音字。意为“短暂,骤然,简短,一阵子”。这样,第二类卜辞的意思也就很通顺了。 当然了,洒家的解释也一个有说不通的地方:上古的文字,以“象形”和“会意”为主要来源。从字形上看,♆和“赞”相差较大,中间也没有任何过渡的痕迹可循。 列位看官,您可能已经从上述诸家学说里,瞧出一个趋势来了:1.2.3.均从字形上入手,但意义上讲不通,或者较牵强;4.5.6.则开始转向意思通顺,但字形上又相去甚远。这,正是甲骨文释读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元芳,你怎么看? 啊 哈哈哈哈。。。 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