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贝D大调读后感
雨斤
听贝多芬的曲子,你常常会感觉到一种强烈的欲望,一种渴望爱和被爱,却得不到满足的,心灵的干涸!
不信,请你仔细听听他下面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尽管它的前奏部分有些过长,主题直到3:15处才出来。但它一出来,就给人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感。你再听听4:13-4:19之间的那个一连串的下滑音,简直就是失声痛哭,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太感人了!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tag.
由于文件大小限制,第一乐章分两段上传。下面是后半段。后半段里有一长段漂亮的华彩乐段,对演奏者的技术要求很高!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tag.
弗洛伊德曾言:“每一次的艺术创作,都是一回小小的精神病发作!”
洒家以为,此话虽有几分道理,但还不够准确。
一个艺术家,要想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他必须处于精神上的,或是物质上的饥饿状态。也就是说,他得有些啥玩意儿,得不到满足。如果他生活舒适,爱情甜蜜,家庭幸福,那他绝不可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好作品。即使硬挤牙膏,弄个什么大作,也肯定不是什么感人的作品。
为什么呢?
因为李泽厚的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东西,除了要符合该领域的一般艺术规律外,最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真,善,美”。“假,恶,丑”的作品,只能是一堆艺术垃圾。而在“真,善,美”三者中,真居首位!所以,当艺术家本人处于饥饿状态,有强烈的,自身真真切切的渴望时,它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套用梦曾唱过的高胜美的一句歌词:“为什么我的真换来我的疼?”疼,说明真;不真,自然也就不会疼。
喜爱音乐的人,请你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都在寻找真爱,而始终没有得到满足过。他的另一首钢琴曲《致爱丽丝》,也是如此:铮铮硬汉也有柔情似水的时候 。
顺带说一下,在公认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里,老贝的排第一。其余三部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 门德幸福说尔松 。
洒家喜爱的这版贝多芬D大调,是里基诺·马德里演奏的。
http://www.kennedy-center.org/Artist/A303062
他拉的琴是一把1871年的由让·佛罗米制作的小提琴,价值2-4百万美元。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Vuillaume&rlz=1C1GGRV_enUS790US791&oq=Vuillaume&aqs=chrome..69i57&sourceid=chrome&ie=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