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地名的来历 雨斤 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块面积大约五千平方公里的无人区。它位于西藏东北部、青海西北部和新疆西南部的交界处。平均海拔5000-6000米。 那么,可可西里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呢? 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都说,它源自于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山梁”。这又是一例典型的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事实上,音韵学的研究表明,可可西里就是“大象”的意思。 美丽、无人的可可西里
原来,我们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而黄帝属于大象部落,大象有巨大的鼻子。一说到大象,人们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它那长长的鼻子。鼻子就是大象的特征符号。所以,我们把祖先叫鼻祖。(顺便一句,中文里“象征”一词的象,也是指大象。)
韩语里,鼻子读作ko。李怀林先生认为,这个读音源自三皇五帝的帝喾的“喾”字。由于黄帝部落的图腾是大象,为有象氏,而大象的鼻子很长,故而称之为ko. 三皇: 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为少昊) 高辛,帝喾也。帝喾(kù),姓姬,是黄帝的曾孙,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华夏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帝喾所处的时代大约为新石器时代的公元前2480年左右。 春秋时,齐国的晏婴称妫姓之先,为“箕伯,直柄,虞遂,伯戏”(《春秋·左传·昭公三年》)。李怀林先生认为,所谓姬姓之姬,其实就是箕伯的箕。在《切韵》音系里,“喾”字的注音为苦沃反,读为/kok-|/;“姬,箕”音居之反,读作/ki-|/。在《切韵》音系里,“姬”又音“夷”。而“夷”在《切韵》音系里,属“以”纽字组。也就是说,“姬”上古音有复声母/gl-/。“喾箕”连读,或是“喾姬”连读,正是韩语里的发音/kokili/(大象)。 因此,在韩语里,大象叫做kokili,其实就是“高句丽”。由于同位辅音{g,k,h}转换的缘故,/kokili/在上古汉语里,也读作/kohili/。可可西里就是/kokohili/。意思统统是“大象”。 前文(·哈达:音韵学的史学意义)提到,崇拜大象的古代先民们,经常用大象来命名他们身边的山川河流和湖泊。所以,可可西里无人区里,还有个可可西里山,和可可西里湖。 不但如此,可可西里无人区的东面有个“沱沱河”。这就是西游记里唐僧师徒渡过的那个沱沱河。这个沱沱河,和上篇(·关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说的“海坨山”一样,也是大象的意思。哈达,海坨,沱沱,全部是大象。沱沱河就是“大象河”。 最后,请您注意这一地区先民们口语里的“叠字”现象, 可可/koko/,沱沱/toto/,下文还会用到这个现象来解释更多的“大象”河流山川。 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